問題:為什么新的資產減值準則規定資產計提的減值以后期間不得轉回?
理解:簡單回顧我國資產減值會計發展的脈絡:
(1)1993年搞市場化的會計改革,僅對一項資產(應收賬款)計提減值準備,在0.3%~0.5%的范圍內計提減值準備。即企業在計提壞賬準備時,最多只能計提0.5%,職業判斷的空間很小。后來發現,如果準則作出了非常規范化的要求,可能不符合企業的實際情況。比如企業的應收賬款為1000萬元,已經判斷有600萬元很難收回,計提壞賬準備的比例應為60%,即使按準則規定計提0.5%的壞賬準備,這提供的就是虛假的信息。所以后來將0.3%~0.5%的比例取消。
(2)1998年搞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時,增加了3項準備:存貨跌價準備、短期投資跌價準備、長期投資減值準備。此階段所有計提的比例都取消了,計提多少由企業自行判斷。
(3)2001年我國又增加了另外的4項: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在建工程、委托貸款。此時變成了8項準備,計提準備的范圍在逐步擴大,而沒有規定具體計提的比例,所以每一次范圍的擴大都會引起市場極大的關注。如果減值計提得不準確,對報表就會出現顛覆性的影響。事實也是如此。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04年南方證券出現問題。南方證券有兩大并列第一的股東,一個是上海汽車,一個是首創股份,兩者投資額均為3.96億,投資比例完全一樣,最后南方證券出現問題時,兩個公司對股權投資計提減值準備,上海汽車計提了100%的壞賬準備,首創股份計提了15%的壞賬準備,兩者相差85%,數據相差較大。到底誰是正確的?這個案例集中告訴我們,對于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如果給一個確定的比例,它可能不符合各個企業的具體情況,但若把這個比例拿掉,讓企業自己去做職業判斷,也可能出現更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在今天依然存在。
資產減值準則規定減值以后期間不得轉回主要是為了監管上市公司利用減值準備的轉回來調節利潤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