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證的價值包括內在價值和時間價值兩部分。距離到期日越近,權證的時間價值越小,此時內在價值對于判斷權證的投資價值更為重要。當權證處于價外時,內在價值為零,處于價內時則內在價值大于零,那是不是意味著價內權證就一定值得投資呢?其實并不一定,此時,還需要考慮權證的保本點。
保本點,又稱打和價,是指以目前的價格買入權證并持有到期,正股需要上漲(認購證)或者下跌(認沽證)到哪個價位投資者才能保本。假設行權比例是1:1,對于認購證,行權時,投資者需要以行權價買入標的股票,由于在購買權證時也付出了成本,因此投資者行權獲得股票付出的總成本是當初購買認購證的成本再加上行權價格。行權后,投資者獲得的是標的股票,如果此時標的股價恰好等于所付出的總成本,投資者不賺不虧,所以認購證的保本點就等于認購證價格加上行權價格。如果到期時正股價格高于保本點,則行權后投資者將會盈利。
例如,假設投資者以2.821元的價格買入馬鋼CWB1,考慮到馬鋼CWB1的行權價是3.260元,那么到期時正股要到6.08元投資者才能保本,因此,對該投資者而言,6.08元就是馬鋼CWB1的保本點。
對于認沽證(假設行權比例為1:1),行權時,投資者需要購入標的股票,并以行權價格賣給權證的發行人。如果此時標的股票的價格剛好等于行權價減去購買權證時的花費,那么投資者剛好保本,所以認沽證保本點等于行權價格減去認沽證價格。如果到期時正股價格低于保本點,則投資者將盈利。
對于短線買賣權證的投資者來說,由于他們并不打算持有至到期日,保本點并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而對于打算購入權證并持有到期的投資者,由于權證在到期時必然回歸內在價值,所以保本點就顯得很重要,因為到期時正股與保本點的價差直接決定了投資者盈虧。這些投資者在購買權證時,要根據正股本身的走勢來判斷到期時正股價與保本點之間可能的差距,以此作為投資的根據。
對于價內權證,即使是深度價內權證,如果權證本身的價格過高,對于認購證來說,它的保本點也相應很高,這樣到期時正股價格能夠高于保本點的概率將降低;對于認沽證來說,如果權證價格很高,它的保本點就會很低,這樣就降低了到期時正股價低于保本點的概率。所以,對于價內權證,還要根據保本點的高低,并結合正股的走勢來判斷它的投資價值。
單純的保本點還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投資的風險,需要將其與正股價格相比較才更有意義。實際分析中我們使用更多的指標是溢價率,這個指標結合了權證的保本點與正股的價格,因此具有更好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