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權證不僅要判斷正股的未來走勢,還要考慮權證的引伸波幅、剩余期限、行權比例等多種因素,這就使得判斷權證風險的難度相對較大。而為了能夠較為直觀地衡量權證的風險大小,許多投資者都采用了溢價率這個指標。
所謂溢價率,是指買入認購(認沽)證以后,如果持有到期,正股需要上漲(下跌)多少幅度投資者才能盈虧平衡。因此,當溢價率過高時,說明投資者買入此權證的成本相對較高,反之,溢價率較低甚至出現負溢價的情況時,說明投資者買入此權證的成本較低。不過,需要提醒投資者的是,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溢價率仍不能全面的衡量權證的風險,不同權證的溢價率水平很有可能不具可比性。
首先,溢價率與權證的剩余期限有關。一般而言,剩余期限越長,權證到期成為價內的機會也就越大,因此溢價率也相對較高。以深高CWB1和日照CWB1為例,深高CWB1距離到期還有一年多的時間,截至周一收盤,其溢價率為188.64%。相比之下,僅剩余4個月左右到期的日照CWB1,溢價率則僅為47.25%。
其次,溢價率與權證的引伸波幅有關。引伸波幅是將權證的市場價格代入權證定價模型(如B-S模型)中反推出來的波動率。引伸波幅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場對于正股在權證存續期內波動程度的預期。正股波動越大,權證的時間價值也就越大,相應的溢價率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再次,溢價率跟權證的價內外程度也有關系。通常,深度價內的權證溢價率較低,而深度價外的權證溢價率較高。例如,在我國權證市場,價內程度較高的馬鋼CWB1溢價率僅為15%,而鋼釩GFC1更是長期處于折價狀態;新上市的權證阿膠EJC1由于價內程度高達237.27%,上市第二個交易日便出現折價,隨后溢價率也始終在零值附近徘徊。
最后,溢價率也受權證的供求關系影響。如果權證供不應求,權證的價格往往較高,這將導致其溢價率上升。如果投資者普遍不看好正股未來走勢,認購證的價格則往往低估,這將導致權證的溢價率降低,甚至出現負溢價率。
因此,衡量權證風險不能單靠看權證的溢價率,還應該對各種重要的影響因素進行全面權衡,才有助于更好地控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