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洋
近幾年,關于“影子銀行”發展以及其潛在的金融風險,屢屢成為市場各方討論的焦點。
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到底有多大,至今尚沒有較為準確的數字。各界對此爭論較多,其中既有透明度、可識別性等原因,當然也有定義的差別,由此帶來了相應統計困難或差異。尤其是在“影子銀行”的統計中,關于銀行理財到底是否計入,一直有不同聲音。不過央行行長周小川“總體規模不大”的判斷,或許可以給相關爭論畫上句號。此前銀監會副主席閻慶民也曾明確表示,對于中國銀行業來說,銀行理財業務有嚴格獨立的監管政策框架,法律關系明確,流動性風險整體可控,不涉及高杠桿操作。因此,在政策層面上,國內銀行理財業務不應屬于“影子銀行”。
當然,盡管中國“影子銀行”總體規模不大,相關風險也尚處于可控狀態,但這絕非表明,有關部門對潛在風險可以掉以輕心。各方必須辯證看待“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正視其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的正面作用,同時要對相關風險保持高度警惕,并加以“謹慎應對”。
之所以要對中國“影子銀行”加以謹慎應對,是因為“影子銀行”對于我國實體經濟的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金融發展史就是一部不斷創新的歷史,“影子銀行”的快速發展也不例外。正是由于大量的融資需求無法在銀行渠道得到滿足,才不得不尋求其他的融資方式,而“影子銀行”恰好可以滿足這些需求。作為金融創新的產物和結果,“影子銀行”在一定程度上補充了正規體系對金融服務提供的不足,有效地改善了金融的服務效率。從國內看,近幾年,在經濟依然保持較快增長態勢時,由于金融資源配置存在結構性矛盾,一些市場主體在信貸資源可獲得上存在諸多障礙,因此轉而“借道”各種各樣的“影子銀行”渠道。可以說,“影子銀行”已經成為我國金融體系的有效補充,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
之所以要對中國“影子銀行”加以謹慎應對,是由于“影子銀行”具有潛在的系統性風險。創新與風險始終是一對孿生兄弟,“影子銀行”邁著創新的步伐迅速增長時,也給金融系統埋下了隱患,一旦發生失控也完全可能會形成系統性的風險,甚至會威脅到整個銀行體系以及整個金融體系的安全。在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中,“影子銀行”就扮演了重要的導火索角色。也就是說,“影子銀行”在給實體經濟提供了必要的信貸補充支持的同時,其快速發展和高杠桿操作也給整個金融體系帶來了巨大的脆弱性,并成為上一輪全球金融危機的主要推手。正是由于“影子銀行”比傳統銀行增長更加快速,并游離于監管體系之外,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表示,“影子銀行”產品規模增長,是當前金融風險的一個重要隱憂。
之所以要對中國“影子銀行”加以謹慎應對,還取決于“影子銀行”的增速。其近期增長較快,已引起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針對中國“影子銀行”的發展,規模大小與相關定義尚存爭議,但增速較快卻是不爭的事實。特別是,在經濟結構調整的進程中,由于貨幣政策、信貸政策的調整,部分產能過剩行業、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業等的融資受到限制,但這些領域近幾年依然發展較快,原因就在于“影子銀行”,并由此相應加速了部分“影子銀行”的快速膨脹。“影子銀行”的膨脹,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劇了當前經濟高杠桿,使當前債務占GDP比例進一步上升,而這已經引起政府重視。
因此,對于當前快速增長的“影子銀行”,要辯證看待,既不能談虎色變,將其完全“關進籠子”,也不能任其過度膨脹,肆意擴張。如何更好地“謹慎應對”,自然為各方期待。一方面,要參照和學習國際經驗教訓,對“影子銀行”實行有效監管。即通過審慎監管使“影子銀行”發展透明化和規范化,在服務實體經濟,提高市場資源配置效率的同時,控制好相關金融風險;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大力推動資本市場的建設和完善,提高直接融資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