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監管影子銀行頻頻出手
近日,中國銀監會成立由尚福林主席擔任組長的銀行業改革領導小組,負責銀行業相關改革的頂層設計、統籌協調、整體推進和督促落實。專家認為,此次改革將劍指影子銀行,隨著影子銀行規模不斷擴張,抬高了社會融資成本,加大了資金錯配和流動性風險,增加了銀行體系的系統性風險。因此,當務之急是通過改革,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
供需矛盾滋生影子銀行
近年來,在中國經濟以及金融市場中,影子銀行越來越被廣泛提及,尤其是去年底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影子銀行監管有關問題的通知》(107號文),更是把影子銀行暴露在媒體的聚光燈下。
究竟什么是影子銀行?在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看來,影子銀行就是行銀行類金融機構之實、無傳統銀行之名的機構和業務,它和銀行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如影隨形”來形容。社會各界對影子銀行本身的概念、定義不完全統一。但大家基本上有一種比較接受的認識,影子銀行是在傳統的金融體系以外從事信貸、資金融通等機構和業務。
“107號文”指出,影子銀行業務主要包括三類: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監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三是機構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監管不足或規避監管的業務,包括貨幣市場基金、資產證券化、部分理財業務等。
專家認為,影子銀行的產生,主要由于我國經濟增長不斷產生的融資需求與現有銀行信貸不能滿足市場需求的矛盾。因此,對其他融資渠道的需求也就應運而生,這是影子銀行發展的強大動力。
相當部分資金流向地產
盛松成認為,影子銀行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現實情況、現實反映,既要看到它的積極作用,也要看到它的風險所在。事實上,影子銀行一直游離于金融監管之外,它的規模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擴張。根據央行數據顯示,2013年來自信托公司和影子銀行部門其他實體的融資金額創下歷史紀錄,占到全年總融資規模17.3萬億元人民幣的30%,而在2012年這一比重為23%。
如此之巨的資金究竟流向哪里?金融專家趙慶明認為,影子銀行與信托、銀行關系密切,其資金投向約有1/4和房地產扯上關系,剩下一半以上或與地方債有關。而財經評論員劉戈更是直言:“所有的影子銀行都向一個領域集中,那就是房地產。地方債的錢去干什么了,可能包裝在一個文化項目里面,或者一個市政項目里面,但是深究就會發現最終還是房子和土地。”
“影子銀行是我國金融業的一個縮影,也是高負債的一個縮影。”財經評論員葉檀表示,我國金融業最大的問題是迄今未能建立起市場化的信用體系,未能建立真正的風險控制體系。有些金融機構沒有市場信用控制機制,一旦犯錯一窩蜂地犯錯,一旦賺錢大家齊賺快錢,隨時面臨“火山爆發”。
出臺多項措施歸口監管
影子銀行在運行過程中缺乏透明性以及監管上存在盲區,已使其積累了大量的潛在風險。面對日益壯大的影子銀行,監管層再也無法坐視不管。
“107號文”就明確了影子銀行的監管分工,按照誰批準設立機構誰負責風險處置的原則,首次在國家層面對民間融資、融資擔保業務及網絡金融進行規范。針對此文,而后一系列監管動作頻出:1月6日,銀監會2014年全國銀行業監管工作會議提出要防范四種業務風險。1月7日,銀監會、發改委等八部委聯合發文,宣告對非融資性擔保公司的清理規范開始。1月9日,保監會發展改革部召集8家公司,摸底保險(放心保)資管通道業務。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規范影子銀行,實際上對銀行及非銀行相關行業進行了規范,對整個實體經濟的運行也起到規范作用。對影子銀行就應該辨證施治,在中國金融業分業經營的情況下,應該歸口監管。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建議,從四個方面將影子銀行納入陽光規范軌道:一是立監管,明確中央和地方二級監管體系,逐一落實各類影子銀行主體的監督管理責任;二是建規范,形成覆蓋影子銀行的法規體系;三是疏需求,多方面、多層次支持實體經濟融資需求;四是穩發展,控制影子銀行發展速度。(周小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