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宇:中國影子銀行的真相
邵宇
隨著107號文在坊間的廣為流傳,對中國影子銀行的聲討又喧囂起來。
但我們認為這個文件似乎并沒有抓住重點。影子銀行的威力在于,它用隱秘的方式擴充了流動性,而多數金融創新就是為了規避管制而生的。就宏觀流動性而言,影子銀行的出現和崛起,極大改變了貨幣數量論所描述的流動性創造機制,表外資產的信用鏈條無限制地拉長,而并未引起貨幣供給量的相應增加,此時作為后驗指標的貨幣乘數也隨之失效。
我們認為,目前我國基本沒有純粹的影子銀行機構,不過很多機構都涉足了影子銀行業務活動,成為鏈條中的一個環節。因此在對國內影子銀行體系進行分類的時候,并不能簡單套用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的三分法。
若以影子銀行體系提供資金的最終投向為標準,結合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劃分,我們可將影子銀行體系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服務于實體經濟或向實體經濟提供融資服務的業務體系(信托貸款及租賃,委托貸款,非金融企業債券包括實體經濟發行的企業債、公司債、中票、短融等)、未貼現的商業銀行承兌匯票、同業代付、非金融企業股票融資、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稱為影子銀行Ⅰ(實體支持類);二是服務于資本市場專門用于二級市場交易的傳統業務體系(非貸款類信托、銀行理財產品、買入返售、公募基金、社保基金、保險(放心保)資管、證券公司資管),稱為影子銀行Ⅱ(金融交易類);三是衍生品體系所承載的流動性(利率衍生品、外匯衍生品、信用風險緩釋工具),稱為影子銀行Ⅲ(杠桿放大類)。
我們測算出了影子銀行Ⅰ的存量余額,至2012年底為30.30萬億元,其中委托貸款6萬億元、信托貸款2.97萬億元、未貼現承兌匯票6.23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債券7.67萬億元、同業代付2.89萬億元、非金融股票融資3.33萬億元、融資租賃0.61萬億元、小額貸款公司貸款0.59萬億元。若將影子銀行Ⅱ各項相加,總量為25.36萬億元,顯然高估了影子銀行Ⅱ的總量。對影子銀行Ⅱ各項構成進行交叉持有的加權處理后,測算出影子銀行Ⅱ的存量,至2012年底影子銀行Ⅱ的總規模為22.34萬億元。
中國影子銀行體系對宏觀流動性的影響主要可歸結為三點:
一、影子銀行體系的存在可以在實現了同樣信用擴張的基礎上,有效降低商業銀行的貸存比率。在我國的現實操作中,表現為商業銀行為規避貸存比約束等,通過同業代付或從一級市場購買債券等渠道,一方面實現信用創造,一方面降低貸存比率。
二、影子銀行體系在沒有進行類商業銀行“貸款-存款”貨幣擴張過程時,全社會的貨幣供給量指標是不受任何影響的。一旦影子銀行體系出現了類商業銀行貨幣擴張的信用擴張過程,一定會面臨的情況是:整個社會的流動性創造規模大幅高于以前,與貨幣供給規模顯著下降,這兩種狀況同時存在。此時,M2指標的指示性作用將顯著下降。
三、由于沒有類似法定存款準備金、貸存比率等條件的約束,理論上講,影子銀行體系可以通過類似“貸款-存款”的貨幣創造過程,無限制地進行信用擴張。即便考慮到影子銀行在加杠桿的過程中需要考慮留存權益資金以及部分的現金漏損,影子銀行的擴張能力也是非常大的,如果不加約束,會導致整個社會的系統性風險大幅上升。
(作者系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