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2】作業成本計算
一、作業的認定和分類
(一)作業的認定
作業的認定,就是對每項消耗企業資源的作業進行定義,識別每項作業在生產活動中的作用、與其他作業的區別,以及每項作業與耗用資源的聯系。
(二)作業的分類
一般情況下,作業是按其產出方式來進行分類的。按作業的產出方式進行分類,對大多數企業來說,可以分成四類:
1.產量級作業;
2.批次級作業;
3.品種級作業;
4.生產維持級作業。
二、建立作業“同質組”和“同質成本庫”
一個企業的生產活動是很復雜的,往往由十幾項、上百項,甚至數百項作業組成。如果按照每項作業歸集成本,計算分配率,固然可以更加精確地將成本追溯到有關產品,但是,會使成本計算工作不勝其煩。這樣一來,采用作業成本法本身的成本會很高,甚至會大大超過實施作業成本法所帶來的好處。因此,需要在作業分類的基礎上,進行“合并同類項”的工作,建立作業“同質組”和“同質成本庫”,以減少計算作業成本和分配率的工作。這一步驟至關重要,是實施作業成本法中的重要工作。
(一)建立作業“同質組”和“同質成本庫”的基本方法
建立作業同質組也就是在作業按產出方式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按作業動因分類,將具有相同作業動因的作業,按一定要求合并在一起。建立同質成本庫就是將同質組內各項作業的成本歸集在一起,形成一個成本集合。建立同質組和相應的成本庫后,即可把同質組內的各項作業視同為一項作業,使用同一個作業動因,將成本庫內的全部成本分配給有關產品。因此,納入同一個同質組的作業,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兩個條件:
第一個條件是必須屬于同一類作業;
第二個條件是對于不同產品來說,有著大致相同的消耗比率。
(二)檢查作業動因與作業成本的相關程度
建立作業同質組和作業成本庫之后,該成本庫中的成本可能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此時,就需要通過分析選擇與作業成本相關程度最大的因素,作為分配作業成本的分配標準——作業動因。
具體的計算涉及如下指標:
【提示】需要指出,計算可決系數和相關系數所需要的有關歷史數據,傳統的成本計算系統可能無法提供,因而,在實施作業成本法之初,難以計算這兩項指標。但是,實施作業成本法后這方面的數據很容易取得。一旦取得相關數據后,應立即進行計算。并根據兩個系數的計算結果,決定是否改變所選擇的作業動因。
如果可決系數和相關系數均比較低,則說明所選擇的作業動因不是引起總成本變動的主要因素,或者說作業動因與作業總成本之間的相關程度較低,可能存在著其他更能直接影響作業總成本變動的作業動因。因此,在可決系數和相關系數計算結果較低的情況下,應重新考慮使用其他作業動因作為成本分配的基礎。
為此,卡普蘭教授將作業動因分為三類:即業務動因、持續動因和強度動因。
在上述三類作業動因中,業務動因的精確度最差,但其執行成本最低;強度動因的精確度最高,但其執行成本最昂貴;而持續動因的精確度和成本則居中。
【提示】需要指出,計算可決系數和相關系數所需要的有關歷史數據,傳統的成本計算系統可能無法提供,因而,在實施作業成本法之初,難以計算這兩項指標。但是,實施作業成本法后者方面的數據很容易取得。一旦取得相關數據后,應立即進行計算。并根據兩個系數的計算結果,決定是否改變所選擇的作業動因。
【例·多選題】下列關于作業動因精確度與執行成本的敘述,正確的有( )。
A.持續動因的精確度最高,但其執行成本最昂貴
B.持續動因的精確度和執行成本居中
C.強度動因的精確度最高,但其執行成本最昂貴
D.業務動因的精確度最差,但其執行成本最低
『正確答案』BCD
【例·多選題】下列關于業務動因、持續動因和強度動因的說法正確的有( )。
A.業務動因的假設前提是,執行每次作業的成本(包括耗用的時間和單位時間耗用的資源)相等
B.持續動因的假設前提是,執行作業的單位時間內耗用的資源是相等的
C.強度動因一般適用于某一特殊訂單或某種新產品試制等
D.業務動因的精確度最差,但其執行成本最低
『正確答案』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