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年中至今,互聯網金融快速崛起。面對加速流失的存款,商業銀行紛紛推出貨幣基金卷入戰局。專家指出,借助貨幣基金,大量活期存款在脫離銀行之后,又以協議存款的形式返回銀行,一去一回間,銀行的吸儲成本顯著上升。銀行迫于競爭力推貨幣基金,其在“轉型自救”的同時也難免傷及自身。(2月6日《新華每日電訊》)
以阿里巴巴推出的余額寶和騰訊微信推出的理財通為代表,借助淘寶和QQ的巨大影響力,互聯網金融“掏出”銀行的活期存款,再投資給銀行的協議存款,其中的利差有3.65%,因為銀行給的活期存款利率是0.35%,而吸收的協議存款要付出4%的利息。如果這個“寶”那個“通”的,一年要挖走銀行一萬億活期存款的話,那銀行就得拱手送上365億真金白銀,銀行能不痛斷肝腸!目前,余額寶一家吸金已經超過2500億,互聯網大鱷誰都不是“善茬”,都在躍躍欲試,虎視眈眈,新浪、搜狐、網易如果發揮各自優勢,緊隨騰訊之后加入進來,一萬億根本打不住,而銀行現在有活期存款和臨時存款18萬億,還大有潛力可挖。這個“潛力”恰恰是對互聯網大鱷的吸引力!
銀行的“損失”不僅是互聯網大鱷和他們所聯手的基金公司的收益,更是億萬百姓分到的一杯羹。多少年來,銀行利用國家賦予的壟斷地位,挖空心思收這費那費,用極低的活期存款利率吸儲,以高出活期利率十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利率放貸,賺取的利潤自己“都不好意思說”。高管年薪動輒幾十萬幾百萬,職工收入高出社會平均收入數倍。這樣的闊日子,隨著互聯網金融的崛起,也該收斂一些了。
事實上,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決定》發布之后,有心人已經看到了中央打破銀行壟斷的端倪,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恰逢其時。銀行在和互聯網大鱷的競爭中,只能積極應對。這個“寶”那個“通”的理財產品不外乎就是投資協議存款和銀行間貨幣市場的貨幣基金。一些銀行已經在互聯網平臺上推出了自己的貨幣理財產品,這就是積極應對的辦法。互聯網是開放的平臺,你們大鱷能開發理財產品,銀行利用自己信譽度高等優勢,也可以開發。當然,競爭中,誰也不能“跩”,誰也不能“耍大牌”,只能老老實實地將客戶奉為上賓,有禮有利。銀行如果經營的好,利率超過這“寶”那“通”,客戶誰都不是傻子,錢自然會流回銀行。
當然,也有些銀行面對突然而至的互聯網金融的競爭,一時間慌了手腳,企圖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歪招”應對。比如一天只能轉五千到一萬,一個月只能轉五萬到支付寶(余額寶)等等限制。這些限制,不僅違反了《商業銀行法》“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為儲戶保密”的規定,實際上也是限制不住的,一是銀行間很難形成一致,二是互聯網大鱷肯定會想出應對之策。
我國銀行所處的壟斷地位,不是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的,而是政策保護下的產物。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壟斷必然被打破,銀行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中,只有堅持走正道,積極應對才有出路,企圖靠“歪招”自救,只能是“自戕”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