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新公布的數據顯示,1月末廣義貨幣(M2)的增長率為13.2%,這個數據還算正常;但狹義貨幣(M1)的增長率出現異常變化,其增長率僅為1.2%。同樣出現問題的還有流通中的貨幣(M0),其增長率達到了22.5%。筆者認為,這樣的數據說明,央行過去長時間“鎖長放短”的貨幣政策,已經使中國的貨幣結構發生畸變,商業銀行存款成本大幅上升。
其實,M1的增長率低于M2的增長率已不是什么新鮮事了。近年來,在M2相對穩定增長的前提下,M1的增長率越發疲弱。現在不過是出現極致狀況,是M1增長率不斷走弱之后的突然失速。
M2增速穩定,M1突然失速,說明大量活期存款轉化為定期存款。同時,企業和居民個人減少活期存款,加大定期存款之后,為了不減少手持的流動性,于是增加了現金的持有。有人會說,春節前現金需求巨大,所以M0增速會比較高。不錯,但這只是定性的描述。去年春節是2月9日,但1月份M0增速只有4.4%,2月份M0增速只有17.2%。而今年1月份M0同比多增3.3個百分點,明顯多增。
為什么大量活期存款變成了定期存款?原因是互聯網金融的出現。數以千億計的活期存款從銀行體系分流,然后變成貨幣基金,再通過定期存款或同業拆借方式高利率存給銀行,同時互聯網公司從中漁利。這就是大量活期存款定期化的過程。
有人說這是在懲罰商業銀行。我看未必。因為,商業銀行是資金的中介機構,而且處于強勢地位,所以它完全有能力通過水漲船高的方式,把成本傳導給實體經濟。最終倒霉的一定是實體經濟。所以,互聯網金融不過是借助民眾對商業銀行的情緒,最后去懲罰實體經濟,而實體經濟又是民眾的飯碗。所以,互聯網金融的收益最終當然是全社會承擔,是實體經濟和老百姓承擔。
表面上看,互聯網金融和其背后的貨幣基金僅僅抽取了1到2個百分點的利潤,但整個社會經濟卻為之付出5至7個百分點的代價。很多年輕人不理解這個問題,他們歡呼“余額寶”為自己帶來了千兒八百元的利潤,殊不知他所供職的企業正在為此買單,并蠶食著他自己加薪的機會。
1月份貨幣數據中還有一個看點:商業銀行存款減少9400多億元。居民存款新增1.81萬億元,但企業存款卻大幅下降2.44萬億元。這當然是受到企業春節前夕大量發放現金因素的影響,但我們不能排斥上述問題的延伸。現在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用暫時閑置的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或進行委托貸款。這實際是使本當屬于商業銀行的存款轉向體外循環。這同樣會從客觀方向推升大企業信貸需求。因為,大企業低價拿到貸款可以通過委托貸款的方式,以更高的價格放出去,從而獲得利差收入。
可怕嗎?這實際就是“全民金融”,個人、企業、互聯網都在想方設法賺取金融利潤,而不是實業。這就是中國央行向華爾街學習金融的必然結果:創新了良好的金融環境,惡化了實業環境。關鍵就是“鎖長放短”的貨幣政策,金融不怕短,越短流動性越好,風險越低;但對實業而言,恰恰相反。
中國的貨幣政策已經營造了全社會“賺大錢、賺快錢”的浮躁氛圍。這不是良性的變化。我們需要的是實實在在的、良好的、真正為實體經濟服務的金融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