醞釀兩年多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標桿終于正式面世,并將于下月起正式執行。新的監管思路放棄了過去單一的存貸比考核指標,而引入流動性覆蓋率等多元指標。在市場人士看來,新規將有效緩解銀行業的季節性“錢荒”問題,同時也將增加銀行業的成本,降低銀行業的長期風險。
流動性覆蓋率指標確定引入
銀監會昨日正式發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該《辦法》將自3月1日起施行。
跟現行的監管政策相比,《辦法》最大的變化在于其放棄了此前單純依賴存貸比進行流動性考核的監管體系,引入了多元化的監管指標,其中最大的亮點在于其首次引入了流動性覆蓋率這一新指標。
新規要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覆蓋率五年內達到100%。主要內容是要求確保商業銀行具有充足的合格優質流動性資產,用以滿足未來至少30天的流動性需求。
《辦法》規定,銀行的流動性覆蓋率應當在2014年底、2015年底、2016年底及2017年底前分別達到60%、70%、80%、90%。銀監會政策研究局副局長李文泓認為,商業銀行達到這些指標難度不大,目前適用流動性覆蓋率指標的商業銀行有44家,且去年末的流動性覆蓋率均已超過60%。
存貸比考核仍暫時保留
對于此前備受爭議的存貸比考核,新規選擇了仍然保留。銀監會將繼續通過考核商業銀行日均、月末、季末存貸比的形式進行流動性方面的監管,即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高于75%。
一位國有銀行負債部相關分析師直言,多年來,存貸比指標因覆蓋面不足,風險敏感性不足、難以反映銀行流動性風險而飽受爭議,業內不少專家建議取消存貸比指標。
銀監會昨日明確表示,鑒于存貸比是《商業銀行法》中的法定監管指標,《辦法》仍將存貸比納入,作為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之一,并與《商業銀行法》中的相關表述保持一致,同時監管層不斷對存貸比監管加以完善,如從2011年開始推行月度日均存貸比指標,在抑制銀行突擊吸存、降低存款波動性等方面取得一定效果。
季節性“錢荒”問題有望緩解
在分析人士看來,新規執行后,將有效緩解銀行業的季節性“錢荒”。
“由于此前的存貸比監管指標過于單一,導致銀行一到季末就通過拉存款來應付季末存貸比考核,這樣也容易引發季節性資金緊張,也就是"錢荒"。但是引入流動性覆蓋率監管指標之后,這一情況將能得到有效緩解。”分析人士說。
此外,有市場人士認為,銀監會引入的監管新規將不可避免地削弱銀行的流動性自主管理空間,加大銀行的流動性壓力,并增加商業銀行成本。“商業銀行成本主要是在信息系統改造等方面付出的成本,但是對于銀行來說是必要的,他們希望通過更嚴格的標準、明確的指標填報來識別流動性風險。所以雖然會增加一些成本,但也是必須的。”李文泓直言。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也指出,在現行存貸比監管體制下,銀行不僅需要滿足流動性監管的要求,保證不出流動性風險,而且還要使存款達到貸款投放的相應水平。在金融脫媒和互聯網金融發展步伐加快等因素的綜合作用下,銀行發展存款業務的困難與日俱增,這加大了銀行流動性管理的壓力。
北京商報記者 閆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