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小企業”的“大銀行”
數十年來,中國農業銀行以傳統的服務“三農”業務為基礎,形成了在服務涉農小微企業、服務縣域經濟騰飛、服務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的獨特優勢,累計向近300萬戶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
無論是以國際視野,還是從歷史角度來看,農業銀行都是中國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最有特色的商業銀行,多年來致力演奏著“小企業”與“大銀行”的和諧樂章。
在世間萬物中,“大”與“小”似乎總是天然對立的。
置于經濟領域,大企業、大公司總居于舞臺中央,吸引著更多的目光,占據著大部分資本。追光燈之外,在一國經濟、民生領域扮演重要角色的小微企業,卻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壓力。這些問題的生成,與“大型銀行服務小微企業”這一國際性金融難題尚未徹底解決不無關系。
現實印證,“大”和“小”又可相輔相成、相伴隨行。
在擁有4000萬家以上的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作為大型國有控股金融機構,中國農業銀行以緊扣時代脈搏的傾情實踐,打破了“大銀行無法提供好的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這一論斷,其在服務涉農小微企業、縣域產業集群、科技創新等方面的成功探索,不僅為中國小微企業茁壯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撐,更為破解國際性難題找到了一種帶有明顯“中國特色、農行路徑”的實踐參考。
深耕于“農”—
促現代農業提質增效
改革開放30余載,累累碩果深刻地影響著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每一個人,更使中國的“三農”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巨大成就的背后,隨處可見農業銀行傾情服務的身影。當歷史的車輪進入21世紀,如何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跨越,帶領9億農民奔向小康生活,成為了這個古老農業大國面臨的最新問題,農業銀行的金融服務隨之跟進。
當世界各國將強化農業產業鏈的價值創造能力、積極扶持小微企業健康發展作為改善“三農”經濟發展環境的重要命題深入探討時,農業銀行依托自身在“三農”金融服務方面積淀的先發優勢,亦在找尋適合中國國情的涉農小微企業服務模式。
傾情支持鄉鎮小企業發展壯大—
鏡頭回溯到1979年,農業銀行第四次恢復成立。是年,恰值中國鄉鎮企業風起云涌之際,農業銀行成為國內第一批社隊企業、鄉鎮企業“開疆拓土”的主要資金供給者。
改革開放春風下,剛剛起步的鄉鎮小微企業擁有一股與生俱來的活力,也成為新中國較早一批小微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放下農具、洗凈泥腿,農村大地中的能人們穿上西裝、拎起皮包,一轉身就成為了鄉鎮企業家,風光背后,也面臨嚴峻的生存考驗。
四川青年劉永好就是其中一員。
1982年,懷揣當上“萬元戶”的夢想,劉永好和他的三位兄長辭去公職,來到四川成都新津縣當起了“育新良種場”場長。小小的育種場成為了日后擁有中國最大的飼料生產企業、最大的農牧企業之一、最大的農牧產業集群—新希望集團的雛形。
讓劉永好難以忘懷的是危難時刻農業銀行的鼎力扶持。30年風雨路,從一千元到一百億元,農行見證了企業發展壯大的每一步,傾情托舉起世界級農牧企業的“新希望”。
這樣的故事并非孤例,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道路上,農業銀行與伊利、蒙牛、魯花、隆平高科(000998,股吧)等“明星”涉農企業一路相隨,最終扶持其成為今天享譽大江南北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如今,農業銀行伴小微客戶成長的故事仍在上演。
“農行的婦女創業貸款好。”寧夏海原縣七營鎮八營村,村民韓素紅站在自家溫室大棚前滿懷激情,“有了錢,我創業的勁頭更足了,今天的家庭農場明天就能變成枸杞加工企業。”
依托在“三農”金融領域積累的專業優勢,農業銀行盡己所能為渴望創業致富的農民提供全方位服務,支持一批又一批小微企業發展成為涉農大企業。這些企業在穩定農業生產,豐富百姓“菜籃子”、“米袋子”,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同時,也輻射帶動眾多上下游中小微企業發展。
精心培育提升農業產業鏈價值—
“農業價值鏈是一個伴隨著農業產業各個環節價值增值過程的鏈條,對鏈條中的各個環節進行融資,不僅可以提升農業產業鏈的價值,也有利于提升農村金融機構的價值。”1985年,哈佛大學商學院著名教授邁克爾·波特提出的價值鏈理論,不僅在荷蘭拉博銀行這樣專注于農業和食品領域的大型商業銀行身上得到了成功應用,一些國際發展援助機構的項目也以之為指導進行設計。
近年,農業銀行緊緊把握農業產業化發展大勢,通過服務產業化組織,為產業鏈上的小微企業提供資金支持。
特色林果業是新疆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從田間地頭的果農,到深耕細作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再到果品大進大出的農產品(000061,股吧)流通市場,特色林果業在當地已經形成了一條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針對林果小微企業客戶的個性化金融需求,農行新疆分行以運作流程簡單、審批環節少、投放速度快的“小企業簡式快速貸款”、“精品農戶貸款”和三農特色產品“季節性收購貸款”作為主打,實現了“貸得快”,滿足了此類客戶貸款資金需求集中、時限急等要求。
“黨的政策好,農行服務好,明年打算再建一個核桃加工廠,讓中國農民種的核桃走向世界。”2009年,在農行持續有力的支持下,新疆喀什葉城縣依提木孔鄉的維吾爾族青年玉蘇音·亞森承包了50畝核桃園。現如今,他家的核桃園畝產可達450公斤,僅核桃收入一項就有20多萬元。
從林果飄香的天山南北,到三江平原的萬畝良田,再到茶香四溢的武夷山下,到處都有農行對接產業鏈、物流鏈、資金鏈提供鏈式金融服務的身影。農行依托自己遍布大江南北的服務網絡和豐富的“三農”服務經驗,根據農業產業鏈的不同特點探索差異化的綜合服務,實現了涉農小微企業服務的模式創新。
創新滿足涉農小企業差異需求—
法國農業信貸銀行等國際先進涉農金融機構的一系列經驗表明,伴隨著農業生產方式、農村經濟和金融生態環境的變化,開發各種適合農村金融需求的信貸產品,滿足農村地區的各類金融需求已成為大勢所趨,也是金融機構自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所在。
面對成千上萬涉農小微企業客戶的不同發展需求,農業銀行在全國范圍內不斷創新金融產品。目前,該行“金益農”品牌下的“三農”專屬產品已達到103項,滿足了農業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科技企業等各類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促進了規模農業和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
在山東,農業銀行推出市場上第一只“三農”中小企業集合票據—山東壽光“三農”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為相關企業融資5億元,募集的資金用于支持蔬菜大棚種植、農產品深加工、物流運輸、農業生產資料生產等。
在江蘇和浙江,農銀金融租賃公司針對小微企業特點開發了“銀賃通”、“融租通”等特色產品,為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墾農場、農機廠商等一大批“三農”小微企業客戶提供融資租賃服務和綜合金融解決方案。
在湖北漢川,在內蒙古克什克騰,在陜西安塞,在安徽績溪,在廈門同安,在浙江永康,農銀村鎮銀行立足地方經濟,堅持“支農服小”,為現代“三農”小微企業客戶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農業銀行憑借其多年來積累形成的人員、網點、機構、地域、規模等方面的綜合優勢,充分發揮出大銀行在服務小微企業領域的主導作用,積累了一整套極具開創意義的成功經驗。”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韓復齡這樣評價農業銀行在服務涉農小微企業方面所做的努力。
面對農村金融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這兩大國際性金融難題,面對中國特殊國情下涉農小微企業客戶發展壯大面臨的巨大艱辛,過往60余年,農業銀行帶著黨和國家交付的歷史使命,帶著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熱切期盼,扎根“三農”經濟,探索出一整套服務涉農小微企業的業務發展模式,為破解涉農小微企業融資難這一國際難題找到了答案。
業精于“專”—
助縣域經濟跨越發展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和樞紐。放眼國際,各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農村金融在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過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世界各地的人們享受著物美價廉的“Made in China”帶給他們的便利時,或許很難聯想到,這些琳瑯滿目的紡織制品、日用百貨、家用電器來自某個位于中國小縣城里小小的生產車間,而無數個這樣的小微企業聚攏在一起創造出了“昆山之路”、“江陰板塊”、“義烏指數”、“順德制造”等一大批縣域產業集群的標志性發展奇跡,起到了助推縣域經濟騰飛、加快城鎮化進程的重要作用。
在一個個冠以“中國制造”的專業市場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過程中,也處處都有農業銀行在信貸資金、國際業務、個人理財、結算渠道等領域提供金融服務的身影。
全流程助力“中國制造”揚帆海外—
改革開放之前,現在舉世聞名的“世界超市”—浙江義烏還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縣、窮縣,三十年后的今天,義烏一躍成為國際性大都市,年進出口額度突破100億美元。
丁志民,義烏市場發展中脫穎而出的弄潮兒,在義烏第一代市場成立初期的1983年,丁志民即棄農經商,開始在市場內擺攤,到2012年,其一手建立的三鼎控股集團成為義烏最大的工業企業。在三鼎控股崛起的背后,農業銀行三十年來一直踐行著與小微企業客戶相伴成長的鄭重承諾—從1983年的雪中送炭,再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的不離不棄,農行始終堅定地站在他身邊。
義烏有17.44萬戶市場主體、2.6萬家工業企業,正是這些小微企業的發展壯大,成就了義烏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在浙江省排名第一,縣域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全國第一的耀眼成績。而這背后,農業銀行發揮了重要作用。三十多年來,伴隨義烏小微企業的成長,農行義烏分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始終位居同業前茅,目前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已經達到100億元。(待續)
(本報記者 孫明 文思秦 岑婷婷 李彥赤 通訊員 周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