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荒,銀行自己給自己釀的苦酒
如銀行依然慣性配置資產,流動性緊張局面明年還會出現
從監管層的身上來尋找兩場“錢荒”的成因已顯得流于表面。“錢荒”實質在于,近年來監管層自上而下推動的金融創新和管制放松,遭遇到市場慣性配置資金的矛盾。
今年的兩場流動性緊張局面足以讓所有的金融市場人士銘記在心。在持續兩周的流動性緊張后,6月20日銀行間隔夜質押式回購最高成交利率在30%,7天質押式回購利率最高成交于28%。這一天的市場形勢被業界冠之以“6·20事件”。半年之后,讓交易員們緊張的市場形勢再次來臨。12月20日, 7天回購全天加權平均利率一路飆至8.21%。
吸取上一次的教訓,央行在上周四、五連續進行“喊話”,并注入流動性,以試圖平抑市場情緒。在本周二實施逆回購之后,市場緊張的神經終于得以緩解。不過,導致這種流動性緊張局面的深層次原因并未隨著流動性緊張的潮水而褪去。
在利率市場化大背景下,金融產品創新、金融脫媒等正推動商業銀行的負債端成本日益上升,這就要求銀行資產端的回報率也要上升,因而商業銀行必然提升投資的風險偏好,從而成為加劇資金供求結構失衡的推手。
由此,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程度不斷加劇,這也就成為影響到近期市場資金供求及價格的重要因素。“銀行信貸資源配置一直存在嚴重浪費。”一位銀行業內資深人士告訴上證報記者。
一方面,一些行業企業雖然不缺資金,但由于被銀行認為“資質”好,而出現長期享有銀行大量且廉價信貸資金的情況。另一方面,為了避免一些行業企業“壞賬”、或幫助償還到期利率等,銀行被迫追加信貸資金的情況也較為普遍。
而在此情況下,銀行就需要開始考慮提升資金運營效率,“比如拆借債券、抵押,借短放長,還有通過同業業務來擴大資產負債表”。
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期限錯配的加劇,正不斷加大其流動性管理的難度。有報告就提出,“經過年中流動性緊張的考驗后,銀行家對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評估出現一定程度下滑。”
可以預計的是,商業銀行若不能調整其資產負債結構、提升銀行自身流動性管理能力,那么2014年這種緊張局面或仍難避免。
資產負債期限錯配 銀行自飲錢荒苦酒
緊張的市場局面已經得到緩和,但導致半年一次的流動性緊張局面的深層次矛盾并未消除。
盡管央行在關鍵時刻出手紓解了市場壓力,但真正的原因還得從市場本身尋找。業內人士認為,商業銀行能否在利率上行、流動性趨緊的環境中,靈活地調整其資產負債表、做好流動性管理至關重要。
這也反過來說明造成市場流動性緊張的重要成因:近年來,監管層不斷地自上而下推動的金融創新和管制放松,遭遇了市場自下而上地應對資金供求關系變化的矛盾。而在利率市場化的大環境下,商業銀行對于其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投資策略的選擇,則成為加劇資金供求結構失衡的推手。
可以預計的是,商業銀行若不能調整其資產負債結構、提升銀行自身流動性管理能力,那么2014年這種緊張局面或仍難避免。
銀行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瘋漲”
隨著資金成本價格持續高企,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不斷攀升,不少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超越7%,接近或超過6月末“錢荒”時的水平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發現,在利率市場化大背景下,金融產品創新、金融脫媒等推動商業銀行負債端成本日益上升,進而要求銀行資產端的回報率上升,而這一趨勢下商業銀行必將提升投資的風險偏好,進而出現加大杠桿、擴大同業業務等從事較高風險偏好業務的現象。
商業銀行這種“瘋狂”似乎仍在延續。近期,隨著資金成本價格持續高企,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也不斷攀升,不少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超越7%,接近或超過6月末“錢荒”時的水平。
興業銀行近期發行一款名為“萬利寶2013年第五期第28款(圣誕秒殺版2)非保本理財產品”,期限僅96天,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7.6%。招商銀行發行的鼎鼎成金135號理財產品,期限70天,預期年化收益率卻高達6.80%。
有股份行人士透露,現在發行的一些理財產品投向主要包括信托計劃、券商資產管理計劃等非標資產,還有債券、銀行存款和資金拆借和逆回購等。
而據普益財富統計,上周共發行705款銀行理財產品,其中期限1個月至3個月的平均預期年收益率為5.57%、3個月至6個月為5.67%,收益率比前一周分別繼續增加16、14個基點,比11月平均水平增長51、46個基點。
與此同時,銀行也在為明年年初發放貸款“積極儲備項目”。記者從一些銀行客戶經理處了解到的信息顯示,進入12月份以來,銀行信貸“似乎明顯松動了許多”。以記者所咨詢的消費貸款為例,來自股份行、城商行等上海分行的幾位客戶經理均表示,最近能夠申請及發放,具體額度要根據所提供資料來判斷,預計授信額度會在20-30萬不等,但“發放時間可能要等到元旦之后”。
事實上,這并不能理解為銀行信貸資金不緊張。通常來講,銀行會提前儲備第二年的信貸客戶資源,而在元旦之后發放的貸款所占用額度為第二年銀行信貸額度。此外,銀行內通常流向“早放貸、早收益”的方式,上半年往往是信貸發放額最多的時點。
有客戶經理向記者表示,11月-12月已發放貸款利率沒有明顯上浮,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對利率走高并不是很敏感。數據也顯示,1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和社會融資均強于市場預期,其中新增人民幣貸款總額已達8.4萬億。
“這有兩種可能,要么政府仍想要保證信貸供給以支持經濟增長,要么沒有控制住信貸、尤其是表外信貸增長,即便10月份以來人民銀行已小幅收緊流動性。” 有分析人士稱。
嚴重的資產負債期限錯配
“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嚴重”,被認為不僅是今年6月“錢荒”的幕后推手,也是近期影響市場資金供求及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
記者采訪多位中外資行人士發現,“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嚴重”,被認為不僅是今年6月“錢荒”的幕后推手,也是近期影響市場資金供求及價格的一個重要因素。實際上,在利率市場化大背景下,金融脫媒加速、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增強、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加劇等結構性矛盾一直存在。
“銀行信貸資源配置一直存在嚴重浪費。”一位銀行業內資深人士告訴上證報記者。一方面,一些行業企業雖然不缺資金,但由于被銀行認為“資質”好,而出現長期享有銀行大量、且廉價信貸資金的情況。另一方面,為了避免一些行業企業“壞賬”、或幫助償還到期利率等,銀行被迫追加信貸資金的情況也較為普遍。
而在此情況下,銀行開就需要開始考慮提升資金運營效率,“比如拆借債券、抵押,借短放長,還有通過同業業務來擴大資產負債表”。“當銀行杠桿上去了,自然需要更多地備付金,這也能解釋為什么備付率那么高,市場還不斷出現流動性緊張。”上述人士說。
而對于近期利率上升的原因,目前市場已基本達成共識。瑞銀、摩根大通、花旗等機構普遍判斷,這主要由于部分季節性因素、以及年底財政放款的進度慢于預期等形成,而并非由于資本外流、央行打算進一步收緊政策等其他原因。
季節性因素方面,銀行在每月的5日、15日和25日都必須為新增存款支付額外的準備金,而流動性需求在月末、尤其是季末會有增大,因為銀行需要爭取更多存款來滿足監管要求。
“依據往年情況,財政存款會在12月份快速下降、給銀行系統釋放流動性,但今年加強財政紀律,財政并未像往年那樣突擊花錢。而通常央行12月會凈回籠流動性以抵消財政資金大幅投放,今年暫停注入也可能是因為預計其操作已經足夠,或預期銀行會自我調整信貸。”有分析人士說。
在這種情況下,本就脆弱的流動性再加上一根低于預期的“稻草”,很容易導致市場的極度緊張。
流動性管理難度加大
超過一半受訪銀行家認為,造成6月份“錢荒”最主要原因是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嚴重,中國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管理難度加大
“央行的一些舉措,也使得市場產生擔憂。”上述分析人士說。
迄今為止,央行已經通過“官微喊話”、延遲收市、注入流動性等舉措,來平抑市場情緒、防止利率進一步攀升。但市場認為,央行實際上是希望商業銀行能夠根據利率上行和流動性趨緊的情況,相應地調整其資產負債表,管理好自身流動性。
商業銀行自身流動性管理問題也早已引發市場關注。中國銀行家協會和普華永道近日聯合發布的報告中提到,“經過年中流動性緊張的考驗后,銀行家對自身風險管理能力的評估出現一定程度下滑。”
除關注淘汰落后產能、以及小微企業貸款等導致的信貸風險加速外,超過一半受訪銀行家認為造成6月份“錢荒”最主要的原因是“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嚴重”,中國銀行業流動性風險管理難度加大。
瑞銀在一份報告中稱,政府自上而下推動的金融創新和管制放松,如利率市場化、發展直接融資、鼓勵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等,遭遇到市場自下而上地對資金供求關系調整的需求。這導致了金融脫媒加速、金融機構風險偏好增強、資產負債期限錯配加劇等結構性矛盾。
上述結構性因素導致資金供求緊平衡的狀況在一些特定時點,如季末、年末,或局部,如中小銀行,表現得尤為突出,從而加劇資金面的波動幅度并提高其波動頻率。
“利率上移可能會是中期趨勢,造成這一趨勢的本質原因:就是資金供求關系的改變。”一家外資大行債券市場負責人告訴上證報記者。在利率市場化趨勢下,商業銀行對于其自身資產負債結構的調整、投資策略的選擇,則是加劇資金供求結構失衡的推手。
明年信貸或意外緊縮?
對銀行同業業務或其他影子銀行監管措施的收緊、抑或是債券和信托市場發生了信用事件,都可能導致明年信貸出現意料外的緊縮
上述趨勢延續的后果或許并不輕松。有機構預測認為,鑒于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自由化正在進行之中,2014年信貸增長可能會再次超出政府期望的水平。而另一方面,對銀行同業業務或其他影子銀行監管措施的收緊、抑或是債券和信托市場發生了信用事件,都可能導致明年信貸出現意料外的緊縮。
2013年7月19日,人民銀行宣布完全放開貸款利率下限,利率市場化進程又向前推進了一步。根據中國銀行家協會和普華永道的聯合調查,盡管短期內多數受訪銀行家表示整體貸款定價受影響不大,但長期來看,79%的銀行家認為這將會對銀行業盈利造成沖擊。
對于下一步存款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帶來的沖擊,銀行家的主要擔憂在于中國銀行業對傳統凈息差盈利模式的依賴以及內部定價機制、自身風險管理水平以及產品創新能力方面的不足。
前述外資行貨幣市場交易主管認為,在目前市場環境下,商業銀行管理自身流動性做好的投資策略就是,關注銀行自身流動性管理的各項指標,如存貸比等各種比率。“銀行要根據自身的資金流情況、以及對央行政策的預期等來管理每天的現金流,調整資產配置,保持一定數目的滾存資金到期,以支持銀行每日所需的現金流。”
往好的一面看是,在資金成本上升、供給趨緩的背景下,商業銀行作為主要的債券市場投資者,對于流動性管理會逐步加強。一方面,銀監會今年重新修訂了《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辦法(試行)》,針對性地提出了風險管控要求。另一方面,銀行作為市場參與者,應對大環境變化也需要實現自我流動性管理能力的提升。
然而,不好的一面則是,即便監管層對于銀行創新類、非傳統投資渠道產品加強監管,但在利率市場化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追求高收益投資標的偏好很難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