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資產風險管理模式階段
20世紀60年代前
偏重于資產業務,強調保持商業銀行資產的流動性
2.負債風險管理
20世紀60年代 - 70年代
為擴大資金來源,避開金融監管限制,變被動負債為積極性的主動負債;同時,加大了經營風險
華爾街的第一次數學革命:馬科維茨資產組合理論、夏普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
3.資產負債風險管理模式
20世紀70年代
通過匹配資產負債期限結構、經營目標互相代替和資產分散,實現總量平衡和風險控制
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成為重要手段
華爾街第二次數學革命:歐式期權定價模型
4.全面風險管理模式
20世紀80年代后
非利息收入比重增加
1988年《巴塞爾資本協議》標志全面風險管理原則體系基本形成
(1)全球的風險管理體系
(2)全面的風險管理范圍
(3)全程的風險管理過程
(4)全新的方法
(5)全員的風險管理文化
在多年的管理實踐中,人們意識到一個銀行內部不同部門或不同業務的風險,有的會相互疊加放大,有的則相互抵消減少。因此,風險的考慮不能僅僅從某項業務、某個部門的角度出發,必須根據風險組合的觀點,從貫穿整個銀行的角度看風險,即要實行全面風險管理。
Coso《全面風險管理框架》
美國的COSO委員會,即美國“反對虛假財務報告委員會”所屬的內部控制專門研究委員會發起機構委員會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 - way Commission.
三個維度:企業目標、全面風險管理要素、企業的各個層級
《全面風險管理框架》三個維度的關系是:全面風險管理的8個要素都是為企業的四個目標服務的;企業各個層級都要堅持同樣的四個目標;每個層次都必須從以上8個方面進行風險管理。
第二節 商業銀行風險的主要類別
按風險事故可以將風險劃分為經濟風險、政治風險、社會風險、自然風險和技術風險;按損失結果可以將風險劃分為純粹風險和投機風險;
按是否能夠量化可以將風險劃分為可量化風險和不可量化風險;
按風險發生的范圍可以將風險劃分為系統性風險和非系統性風險。
巴塞爾委員會根據誘發風險的原因,把風險分為以下八類:
1.2.1信用風險
信用風險是指債務人或交易對手未能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或信用質量發生變化,影響金融產品價值,從而給債務人或金融產品持有人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
傳統觀點認為,信用風險是指因交易對手無力履行合同而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然而,由信用風險帶來的損失也可能發生在實際違約之前,當交易對手的履約能力即信用質量發生變化時,也會存在潛在的損失。
對大多數商業銀來說,貸款是最大、最明顯的信用風險來源。信用風險既存在于傳統的貸款、債券投資等表內業務中,也存在于信用擔保、貸款承諾等表外業務中,還存在于衍生產品交易中。
信用風險對基礎金融產品和衍生產品的影響不同。
信用風險包括違約風險、結算風險等主要形式。
(1)違約風險既可以針對個人,也可以針對企業
(2)結算風險是一種特殊的信用風險,涉及在不同的時間以不同的貨幣進行結算交易。赫斯塔銀行的破產促成了巴塞爾委員會的誕生。
信用風險具有明顯的非系統性風險特征。與市場風險相反,信用風險的觀察數據少,且不易獲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