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閩一帶的人有著“早上不討債”、“欠債不過年”的習俗,在他們看來,如果不是這樣,會讓來年“沒頭彩”和“倒霉運”。然而,縱有千百個不情愿,從商10余年的建筑材料商陳總今年第一次破了這條規矩,其資金鏈之緊可見一斑。
雖然也有一些企業幸運地獲得了銀行貸款,但是利率高到什么程度,只有企業自己知道。“兩年前貸款年利率都在8.5%-9%,剛申請到的這筆貸款,已經達到了13%,成本提高了50%多。”1月10日,北京一家科技類企業副總經理岳利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
能獲銀行貸款已屬幸運
陳總告訴記者,春節前幾天,他不斷向一家建筑公司和一家下游轉手建材公司打催款電話,甚至急得一早登門“討債”,催促對方還清公司墊資鋪貨的貨款;而他之所以著急,是希望能在節前還清他自己對上游批發商的應付款。
造成陳總企業年關難熬的原因,除了“三角債”,還有貸款難。
“不是我的企業通不過銀行的審查,而是銀行自己沒貸款額度,叫我再等等。”陳總向記者抱怨稱,“資金鏈太緊,企業快做不下去了。”
像陳總這樣遇到貸款久拖不下的,并非個案。上海一家股份制銀行支行行長告訴記者,上級行現在“按日”卡定額度給基層行放貸,很多企業確實還在排隊“等貸”,這種做法發生在年初還是首次。據他從同業那里了解來的情況,當地不少中小銀行,尤其是幾家總行在浙江的城商行,年初信貸額度都管控得比往年同期嚴格。
不過,從整體信貸數據來看,“年初沖貸款”的節奏似乎并未改變:有媒體報道,四大行今年以來截至1月26日的貸款投放已達約4300億,業內人士估計1月份全行業新增貸款將追趕甚至超過去年的1.07萬億。
事物總是有著復雜性。為什么整體的數據和基層的感受背道而馳?一名大行的信貸管理人士分析稱,2013年年底的流動性環境從緊是原因之一,不少本該在去年拿到貸款的企業被硬生生拖到了今年年初,其中不少是大額授信,因此占用了貸款額度,對一些中小企業也可能產生擠出效應,造成了數據上的井噴和企業感覺上的“貸款難”同時發生。
其次,在“存貸比”管控仍未放開的前提下,面對互聯網金融吸存的挑戰,IPO大規模重啟的事件性沖擊,以及法定存款準備金和財政存款補繳、春節現金漏損等時點性沖擊,上述大行信貸管理人士認為,必然有一些銀行“頂不住”,存款負增長嚴重。對這些銀行來說,年初的貸款額度就會受到限制。
原因之三,在他看來,是在這一輪同業業務監管趨嚴之下,表外融資擴張承壓并慢慢向表內轉移所致。他預計現在到未來一段時間內,銀行通過非信貸渠道走的實際的貨幣創造行為會部分回歸表內。亦即,會占用信貸額度,使信貸數據“看起來上升了”。
具體到陳總的企業,上述股份制銀行支行行長表示,這一波銀行業的信貸結構調整中,浙閩一帶的輕工業和批零行業成為了銀行的“眼中釘”,很多銀行已經“內部叫停”。陳總的企業能夠排隊“等貸”已屬幸運。
此外,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上述大行信貸管理人士認為,銀行能在年頭就加強額度管理本身是好事,這也符合監管層對銀行合理安排貸款投放節奏和防止資產過快擴張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