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慧
加拿大在中資銀行全球化布局中的戰略重要性顯而易見。除了是進入北美市場的橋頭堡外,中加之間的商貿也在迅速增長。
據加拿大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加拿大的第二大貿易伙伴、第二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二大的進口來源地,第七大投資國,主要留學生和游客來源。2011年加拿大華人約150萬,預計2031年加拿大華人將達到約300萬。
進入加拿大近20年后,中國銀行[-1.20% 資金 研報]才邁出在加拿大申請設立分行的第一步。
“2012年我們已經完成向加拿大金融監管局提出設立分行牌照的申請。”中國銀行(加拿大)公司金融部總裁焦量于多倫多時間1月15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稱。
焦量表示,海外業務是中行的看家本領和祖傳秘方,“目前加中行自己有資金、有項目,但由于持有的是子行牌照,在業務規模和范圍上受到限制,無法開展更多的授信業務,支持當地經濟發展。”
牌照之困
目前在加拿大營業的中資銀行只有中國銀行和工商銀行[-0.87% 資金 研報]兩家,沒有分行牌照的弊端在于,受限于獨立法人的子行資本金不足,兩家子行的資本金都在1億加元左右,大額貸款項目不能做。分行牌照的業務規模則由總行資本金來決定,規模更大。
最為知名的例子是,2013年中海油以151億美元收購加拿大尼克森公司,這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大的海外收購項目,但在加的中資金融機構沒有一家參與其中。
又如,加拿大龍源電力在安大略省的達弗林風電項目需融資2億多加幣,但無論工行(加拿大)還是中行(加拿大),都沒資格做此額度的貸款。
“只好從中行和國開行在香港的分支機構和花旗聯合獲得2億多加幣的貸款,通過內保外貸的方式。”加拿大龍源電力總裁吳浩在其達弗林風電項目的現場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
外資銀行在加拿大要取得分行的牌照并不容易。中國銀行(加拿大)在當地經營已經超過20年,至今仍未取得分行牌照。
“2012年已經完成向加拿大金融監管局提出設立分行牌照的申請,但無法預計何時能獲批,監管層總有新的要求提出來,不斷要提交補充新的申報材料。”焦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受限于子行的牌照,中行和工行在加子公司目前更側重于零售業務。以中行為例,其在加拿大已經開展人民幣存貸款、匯款、現鈔兌換、內保外貸等業務。
中國銀行(加拿大)1992年注冊成立,是中國銀行的全資子公司。截至2013年底,其營業網點共11家,資產規模比三年前增長近兩倍,目前每年凈利潤約1000萬加元。按資產規模排名,在當地外資行中從2010年的第14位升至第8位。連續多年沒有出現不良資產。“這三年我們的不良率都是零。”焦量稱。
機遇在于,越來越多的中資企業正在投資加拿大,僅加拿大中國企業商會就有一百多家大中型中資企業組成,其中擔任理事的20多家單位均為中國駐加的大型國有企業,包括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國航、東航、武鋼等。
保守監管體系
世界經濟論壇連續六年將加拿大的銀行體系列為全球最穩健的體系。在穩健的同時,也被認為過于保守。
多倫多金融服務聯盟(TFSA)主席、安大略省前財政部長Janet L.Ecker于當地時間1月14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介紹,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加拿大銀行業是發達國家里唯一沒有被波及的,反而逆勢擴張。
其原因就是加拿大銀行業的監管體系很嚴格。“監管并不會受政治影響,因為Bay Street(加拿大的‘華爾街’貝街)不會出現像美國華爾街那樣的主導性。”Janet L.Ecker稱。
加拿大對銀行的監管規則很嚴格,對資本充足率、杠桿率的規定都高于全球平均水平,金融危機以前就高于巴塞爾協議Ⅲ的規定;加拿大金融監管辦公室(OSFI)對這些指標監管非常嚴格,會不時地到訪金融機構,提醒或強制其執行對相關問題的改善,Janet L.Ecker表示。
TFSA是一個公私合營的機構,其特別之處在于,TFSA的成員包括加拿大國家、安大略省和多倫多市的三級政府,多倫多15家最大的金融機構(包含銀行、保險、券商和基金)的CEO和學術機構的專家學者。
“我們需要每個月都上報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比率的數據,同時每年監管機構都有針對不同主題的相應檢查,比如說信貸或者風控等。”焦量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工商銀行(加拿大)副總經理兼首席風險官陳曉玲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也表示監管非常嚴格,“比如關于巴塞爾協議Ⅲ的要求,加拿大是提前到2013年一季度就要求我們直接適用10.5的最高比例,而流動風險覆蓋比率到2015年就要100%覆蓋。”此外,對于大小銀行的監管要求完全一致,也不利于小銀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