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銀行定性定量依舊是謎
“甚至有一種誤區,認為影子銀行是個貶義詞,被稱為影子銀行的金融機構都有一種陰暗和罪惡感。”2013年9月,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表示,影子銀行體系是整個金融體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正規金融體系的重要補充。
對于影子銀行我們究竟該如何定性?在當前各界對影子銀行似乎一邊倒持否定態度之時,上述觀點顯得難能可貴。而隨著影子銀行監管風暴的來臨,疑惑更是有增無減:監管細節如何落地?如何評估整頓影響?風險怎樣得到緩釋?
有意思的是,所有這些疑問、討論,都需共同建立在一個確切的數據基礎之上,即影子銀行的規模究竟有多大?但這一點,至今并沒有一個權威的答案。
定性影子銀行
作為一個“舶來品”,影子銀行概念使用頻率極其高。在最近幾年,這種趨勢似乎更在不斷加強,上至監管機構,下至普通百姓,談及金融,必然涉及影子銀行。某種程度上,影子銀行已經成為規避監管、風險叢生的代名詞。
“實際上,影子銀行一詞從首次出現的2007年,到今天不過六七年的光景,真正將影子銀行體系的定義和范圍界定得相對清楚更只是近一兩年的事。”王兆星就曾稱,大家都談影子銀行,但此影子銀行非彼影子銀行,有些討論還引發了一些不必要的爭議和迷茫。甚至有一種誤區,認為影子銀行是個貶義詞,被稱為影子銀行的金融機構都有一種陰暗和罪惡感。
也正是在這種外部輿論環境之下,沒有機構愿意被界定為影子銀行。但事實上,對于影子銀行的定性,國內外目前并沒有定論。
例如,中國社科院副院長李揚就曾在多個場合“力挺”影子銀行。“影子銀行體系是應籌資者和投資者們的多樣化需求而產生的,并依托現代信息業而發展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代表的正是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社會需要影子銀行。”就在本周,重慶市市長黃奇帆同樣公開表示,2013年重慶市融資增量總共約4800億元,其中有2400億左右來自“影子銀行”機構,總占比達50%,為重慶市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其實,從國際上來看,之所以重視影子銀行監管,更多出于其特有的金融脆弱性特征,以及其監管套利行為和風險傳染可能引發的金融系統性危機。恐懼源于未知。對影子銀行的擔心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規模龐大、形式多樣且鮮被監管、缺乏透明度。
試估影子銀行規模
估算影子銀行規模,首先必須界定影子銀行的統計口徑。而這一點,無論是理論界還是實務界,尚存在巨大分歧。
目前,對影子銀行的界定,最窄口徑只包括銀行理財業務與信托公司兩類;較窄口徑包括最窄口徑、財務公司、汽車金融公司、金融租賃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較寬口徑包括較窄口徑、銀行同業業務、委托貸款等出表業務、融資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與典當行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最寬口徑包括較寬口徑與民間借貸。口徑不同,規模自然不同。
中國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3》顯示,即使采用最窄口徑,2012年底中國影子銀行體系也規模巨大,達到14.6萬億元(基于官方數據)或20.5萬億元(基于市場數據)。前者占到GDP的29%與銀行業總資產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與銀行業總資產的16%。
一篇名為《以陽光化地方政府債券取代影子銀行融資》的文章則稱,據銀監會內部報告測算,2012年底影子銀行體系融資規模為20萬億元,其中同業、理財及信貸資產轉讓等表外融資8萬億元,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私募基金等約2萬億元,民間借貸(包含委托貸款6萬億元、網絡信貸等)10萬億元。此外,還有一些地方政府采取如BT(建設—移交)、墊資施工和違規集資等方式變相舉債融資。
上述文章的作者是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王梅、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和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這三位作者的分量,讓20萬億的判斷備受各界重視。
而根據知情人士透露的信息,目前監管層將中國影子銀行分為三類:一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完全無監管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新型網絡金融公司、第三方理財機構等;二是不持有金融牌照、存在監管不足的信用中介機構,包括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等;三是機構持有金融牌照,但存在監管不足或規避監管的業務,包括貨幣市場基金、資產證券化、部分理財業務等。
不難看出,這三類范圍似乎口徑非常寬泛。但值得注意的是,談到理財業務時,前面加了“部分”作為限定。這一點,與一些機構估算影子銀行規模時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有很大不同。
此外,還有分析人士認為,清晰界定哪些機構或業務屬于影子銀行仍有難度。“所有缺乏監管的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都屬于影子銀行。”一份券商的分析報告就稱,但什么是缺乏監管、什么是不缺乏監管,本身又是模糊的。
如果從數量級的角度判斷影子銀行的規模,目前看已有一定共識:絕大部分的估算都認為,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在10萬億元之上。將影子銀行視為一個整體的話,其體量甚至已經僅次于商業銀行了。
前述知情人士稱,人民銀行負責各類社會融資活動的統計匯總,將建立影子銀行專項統計,并適時向社會公開發布。這意味著,影子銀行規模多大這個疑問,最終還需央行給出一個權威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