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基抱團PK銀行攬儲:大資管鏖戰硝煙漸濃
“壓力不言而喻,拼高收益更拼如何讓客戶滿意。”一家股份制銀行北京分行理財人士回顧剛剛過去的2013年年末拉理財客戶的情形時對《第一財經日報》稱,“現在也時刻無法輕松,春節前還會再來一輪。”
該人士所稱的壓力,不僅來自于銀行內部攬儲的壓力和同業競爭,還來自于其他市場創新所帶來的壓力。如互聯網金融興起,各種“寶”類理財產品正在蠶食原本屬于銀行該有的年末理財市場蛋糕。
銀行理財產品曾經是利率市場化的一種市場體現,如今面對利率市場化的快速推進,壓力也在不斷加大。銀監會“8號文”對銀行理財業務在“非標”上的創新,掐斷了規模沖刺的前路。如今余額超10萬億元規模的銀行理財業務,這頭“資管巨象”未來發展需要新的思考。多數接受采訪的業內人士認為,“標準化”投身泛資管大戰,創新無疑是銀行理財業務的未來之路。
類“余額寶”搶食
2013年6月末的幾天,投資者王舒(化名)忙于在各大銀行網站搜索哪家銀行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更高,最終她選擇買入某股份制銀行6%收益率的某款產品。而到了2013年年末,王舒卻不再對比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她早就把資金投入了“余額寶”和另一款貨幣基金,年末這些產品的收益率“水漲船高”,甚至超過了銀行理財產品。
像王舒這樣轉變的理財投資者還有很多,而這種轉變緣自互聯網金融的興起。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12月31日,“余額寶”的七日年化收益率達到6.696%。而某電商平臺首款理財產品宣稱的收益率甚至達到“保本8%”。
而中國銀行[-1.19% 資金 研報]業協會理財專委會(下稱“理財專委會”)常委單位對去年12月30日在售理財產品的統計顯示,預期收益率超過6%的銀行理財產品還未過半。
“收益率是一方面,門檻和流動性是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另外一家股份制銀行理財師告訴記者,各種互聯網理財投資,幾乎都是1元的門檻,且“T+0”模式創造的高流動性,銀行理財產品也難以媲美。
理財專委會也分析認為,“分業監管”可能形成各監管機構監管標準的不統一,帶來理財市場上各類機構競爭條件事實上的不平等。
“互聯網金融掀起的理財熱潮,其低門檻形成的‘團購模式’,對投資者沒有風險測評,投資的方向也與銀行諸多理財產品一致,甚至還有補貼收益的情況,這不具有可持續性。對銀行理財產品來說并不公平。”上述銀行理財師表示,與這種互聯網金融創新低門檻相比,銀行理財產品大部分5萬元起步的門檻太高。
對此,理財專委會也呼吁:“從統一監管出發,銀行理財產品的最低銷售起點應與基金保持一致,并根據產品風險程度不同對銷售起點進行差別界定。”
存款成本急增之痛
年末攬儲大戰,是一場銀行間例行的“戰斗”,其中“利器”便是銀行理財產品。
據理財專委會統計,在跨年前一周發行的銀行理財產品中,有不少預期年化收益率還在4%左右,而到了跨年當周,已經難覓4%的,諸多6%甚至7%以上收益率的理財產品發行期都跨年。
面對年末存貸比壓力,銀行通過理財產品攬儲的方式在于:通過發行可以將投資者的資金沉淀為銀行的活期存款,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期很多都在3~5天,有的甚至接近半個月。
各種互聯網理財產品的出現,被認為是對銀行理財產品也就是銀行存款的一種分流。
“對銀行攬儲而言,壓力肯定有。不過,這些產品背后的貨幣基金,實際上更多的還是投資到銀行的協議存款,特別是年末更為明顯。”前述股份制銀行北京分行理財人士告訴本報,這間接提高了銀行的成本。
縱觀各種“寶”,背后大部分是以貨幣基金產品為依托。而貨幣基金主要投向同業、協議存款等固定收益類產品,“年末銀行資金需求上升,貨幣基金‘抱團’散戶投資者資金做銀行協議存款,有的協存利率甚至超過9%或者10%。”上述理財人士稱。
鏖戰“大資管”:創新可期
“銀行理財產品還會面臨更大的沖擊,這就是存款利率的放開。銀行儲蓄存款自主定價與銀行理財產品有直接的沖突,利率市場化如果走到這一步,理財產品肯定會面臨一定的萎縮。”上述股份制銀行理財師表示。
利率市場化、“8號文”、細分行業的競爭,正在給銀行理財業務帶來挑戰。在這種背景下,銀行理財產品早在2013年已打開了多扇“創新的窗”。
2013年10月份,監管層允許14家銀行開展銀行理財資管計劃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兩項試點,銀行理財起航“標準化”模式,并且直接參與到泛資管市場的爭奪。
據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誠信”)提供的數據,首批銀行理財直接融資工具試點發行28單,規模逾100億元,融資主體主要為國有企業,投向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評級均在AA以上,利率定價主要參考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和短融中票,由于初期流動性較弱,有流動性溢價反應。
前述股份制銀行北京分行人士表示,盡管市場反響還不是很熱烈,但“標準化”將是銀行理財業務未來發展的一大方向,投資者接受這類產品還需要時間。
2013年末,銀行理財再迎利好:銀行理財產品允許在滬深交易所開立證券賬戶。盡管前期只允許投資標準化債券、信貸資產支持證券、優先股等固定收益率產品,不過也為銀行理財鏖戰資管增加了創新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