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品的那些“囧”事
銀行理財品的那些“囧”事:工中建行陷飛單風波編者按:2012年是理財產品火爆發展的一年。央行數據顯示,到2012年三季度底,理財產品規模已經擴大到八至九萬億元,幾乎占到銀行體系存款總量的10%。理財業務的崛起讓那些正在被金融托媒和利率市場化折磨得焦頭爛額的銀行家們重新看到了曙光。
2012年也是理財產品風險集中顯露的一年,從華夏銀行理財品“兌付”事件開始,一系列的“飛單”事件讓人們在感嘆真假難辨的同時也對嶄露頭角的各種理財產品心生懷疑,甚至讓銀行這個存在于老百姓心中多年的“金字招牌”搖搖欲墜。
當時間翻過2012年,邁入新紀元,理財業卻似乎并沒用隨著新年的到來而迎來嶄新的一頁,依舊不斷爆出理財丑聞。因此,小編認為有必要為讀者梳理一下近兩年銀行理財業發生的幾大重點事件,看看風險集中爆發在哪些產品身上,找找銀行自身和這些紛繁復雜的理財產品之間的關系。
中行安徽支行長被指擅用客戶存款理財 累計270萬元
事件進展:
2010年4月,安徽商人范敬急用錢時去取錢,突然發現自己銀行卡里的錢少了60萬元,之后去銀行打印存折才發現,從2009年11月到2010年4月間,有五次共計270萬元支出并非他本人親自操作。
2010年4月,中行安徽省合肥市肥西桃花支行承認這幾筆資金異動是銀行所為。
2010年中行肥西桃花支行領導曾允諾對他進行一些賠償,但卻中途反悔,聲稱并未給儲戶帶來損失,因此不符合賠償標準。
2013年1月17日,范敬向記者爆料,抖出中行丑聞。
華夏銀行陷入理財品“兌付門”
涉事產品:
2011年11月起,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嘉定支行理財經理售出了四款名為“中鼎財富*號股權投資計劃”的理財產品,均由通商國銀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的企業做為管理人募集。
這四期產品歷時半年,總募集額1。19億元人民幣,涉及人數已有500余人(多以湊單購買),資金分別投向了河南省一家典當公司、兩家汽車銷售公司的股權、一家娛樂投資公司的裝修。而最終資金的去向均直指河南新通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魏辰陽,目前該人已被刑拘。
事件進展:
2011年11月:通商國銀發行了四期股權投資計劃,名稱分別為中鼎財富一號二號、中鼎財富通航、中鼎迅捷。預期收益率在11%-13%之間,認購門檻50萬。
2012年11月25日:中鼎財富系列產品第一期到期,無法正常兌付。華夏銀行否認牽涉其中。
11月26日:華夏官網客服人員承認,中鼎相關理財產品“是我行代銷的”。
11月30日:微博爆料投資者營業部維權
11月30日中午:華夏銀行上海分行官方微博回應未代銷該產品
12月1日:投資者連續多日聚集到華夏銀行上海嘉定支行門前要求兌付,嘉定支行貼出暫停營業公告
12月2日晚間:華夏銀行公告回應乃員工私售,公安部門介入,員工濮婷婷已被經偵立案。她本人已被拘留。濮婷婷的家人稱,她已向銀監會遞交舉報。
12月3日:數十名投資者包車前往位于陸家嘴[0.71% 資金 研報]的華夏銀行上海分行門前抗議。下午上海分行召開緊急會議,隨后以總行副行長李翔為代表在嘉定支行與投資者溝通協商。談判最終無果。
12月4日:晚上,華夏銀行與投資者在嘉定支行進行第二次談判,投資者要求拿回本金,而銀行方面則堅持等調查結束,再確定所需承擔責任。談判崩盤。
建行陷入違規代銷理財產品風波 7客戶訴至銀監會
涉事產品:
公開信息顯示,東北證券[2.46% 資金 研報]3號2010年11月10日起在東北證券、建設銀行[1.22% 資金 研報]相關代銷網點推廣發行,推廣期的參與金額為28.35億元,集合計劃合計份額為28.35億份,有效參與戶數為1.37萬戶,認購金額從10萬元起。
12月25日,東北證券3號可顯示的最近凈值為每股0.679元 (12月21日凈值),虧損達32%以上。
事件進展:
2011年,寧女士為代表的7名投資者到建行海明支行辦理存款業務時,經張娜推薦購買了東北證券3號。購買時每份凈值為1.036元。
7個月后的2011年10月,寧女士被告知已經虧損,此時才知自己當時買的理財品屬于集合理財計劃,并非大額銀行存款。
2012年12月24日,北京律師張遠忠將投訴信分別發往中國證監會及中國銀監會,要求兩監管機構對建行海明路支行進行查處。【詳細】
12月25日,上述7名投資者委托律師,向銀監會、證監會遞交了投訴書。【詳細】
2013年1月17日,記者拿到了銀監會對于此事的回函,回函中明確指出建設銀行吉林省白城市海明路支行(以下簡稱建行海明支行)在銷售東北證券3號券商集合理財產品(以下簡稱東北證券3號)的過程中存在違規行為,并建議投資者通過司法途徑解決。【詳細】
中信銀行前員工私售假產品 客戶要求歸還2400萬元
涉事產品:
此款名為“中信投資寶”的理財產品,稱預期收益率在7%左右,比存定期收益高。
事件進展:
客戶黃女士從2011年11月14日至2012年8月29日,分12次將2400萬元現金通過網銀轉至該員工的私人賬戶。每次轉完錢后,客戶再去銀行理財室簽訂合同。
9月5日,黃女士接到中信銀行方面的電話,才知道自己購買的“中信投資寶”這個理財產品是假的,合同文本是假的,公章也是假的。
9月12日,這名員工向公安機關自首。此案正在進一步調查之中。
12月20日,媒體稱客戶已將銀行告上法庭,要求歸還2400萬元資金。中信銀行無回應。
郵儲員工擅自將客戶8萬存款買理財品 年虧2千
事件進展:
去年9月,原本要結婚的兒子推遲了婚期,她便把手里辛苦積攢的錢湊齊8萬元,想存一個1年定期。
9月初,程姨的兒子通過電話與郵儲銀行翠馨華庭支行的黃姓行長進行了交涉。該行長稱已經向程姨承諾3個月后將代其贖回5.1萬元的理財,并按照7.1萬元的金額(扣除了9000元的定期存款)支付1年期的定期存款本金和利息。
11月底,程女士再次前往郵儲翠馨華庭支行時,該行長卻否認之前的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