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會是最后的貴族嗎?
“銀行”一詞源自意大利語“Banco”,這個詞的意思就是英文的“bench”,與現在的“bank”相近,即“長板凳”。
但恐怕沒人會因板凳平凡得隨處可見,而將意為“長板凳”的銀行與“親切”等同起來。而銀行作為一項“生活必需品”,每個人都對其傲慢的“貴族氣質”印象深刻:門檻高、門難進、臉難看。
偏見嗎?著名作家馬克·吐溫曾說過一個挖苦銀行家的笑話。一位大銀行家花高價裝了一只玻璃假眼,有一天銀行家向馬克·吐溫說:“我敢同你打賭,你一定看不出我的兩只眼睛,哪一只是真,哪一只是假,你若是能看得出,我可以輸你1000美元。”馬克·吐溫立刻回答說:“這不用打賭,我現在就可以告訴你,”他指著銀行家的那只假眼說,“因為只有這只眼睛,閃耀著人性慈善的光輝。”
可見,無需閃耀人性光輝歷來是這個貴族的傳統。而今年,其稀缺而又高貴的血統卻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因太肆無忌憚的倒騰而招來大家長嚴厲懲罰、頭頂那把能抵擋一切風雨的保護傘眼看就要撤去、搶地盤的挑戰者蜂擁而至……
鯰魚或虎鯊?
6月份那首驚心動魄的“錢去哪兒”之歌,在12月又火了一把,流行的原因,自然是銀行任意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遭來大家長的管教。
銀行或為了騰出信貸規模,或為了減少資本占用,或為了提高收益,或為了減少稅收,就頂著金融創新的外衣,進行監管套利,將表內信貸表外化。盡管監管層三令五申警告,但似乎“惟利是圖”是銀行的天然本性。這個雪球越滾越大,終于引來了大家長們一系列嚴厲的監管措施,而由于球速太快,無法立刻停止,再加上家長刻意修理,“錢荒”來了。
若以前大約可以化險為夷,可偏偏在存款利率市場化加速、金融機構牌照次第放開的大背景下,銀行負債端的融資成本自然要上升,而麻煩的是,攪局者接踵而至,“互聯網金融”炙手可熱。
局外人看來,這是一部精彩非凡的大戲,一方面是互聯網新銳們對傳統金融行業的“傲慢”羨慕嫉妒恨,也要“傲慢地挑釁”一下,試圖讓傳統的金融業“變成滅絕的恐龍”;另一方面則是傳統金融家們對技術“不屑的偏見”,認為互聯網只不過是傳統金融業的一個工具。畢竟,相比目前逾十萬億元的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當初體量不大的互聯網理財,實在難入銀行法眼。
“如果你敢,現在就蔑視我吧。”已出版200周年的《傲慢與偏見》中,女主人公伊麗莎白對男主人公的傲慢如此反唇相譏。而今天,已無人敢蔑視互聯網金融對于銀行那高貴的神經的刺激作用。
余額寶在2013年11月底規模就達到1800億。而這種可以取代存款的貨幣基金或者類貨幣基金正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而由于貨幣基金的收益率遠超過活期存款,而且靈活性與活期存款無差異,這就使更多的資金從存款搬家,顯然這進一步加劇了銀行攬儲的艱巨性,從而又推升貨幣市場利率,可怕的是,錢又可能會“荒”了。
而越來越多互聯網企業涉獵互聯網金融,試圖跨界搶奪銀行地盤。而從本質來看,這會讓銀行越來越無法招架。個人消費群體成為提供服務和爭奪的對象,互聯網金融在繁多零售數據的集成和處理上將優勢發揮到極致,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減弱,個人和企業的日常行為可以被充分記錄、查找和分析。
用中投公司副總經理謝平的話來說,互聯網精神跟金融精神是不一樣的。互聯網精神就是開放,共享,去中心化,平等,普惠;金融業就是精英,神秘化,制造信息不對稱,然后賺錢。
顯然,以客戶為中心的互聯網基因,完全不同于傳統金融業以產品為中心的思維導向。在目前大力提倡的中小企業貸款中,前一種精神顯然更具有群眾基礎。如阿里小貸通過數據分析完成貸款發放的整個流程。
除了存、貸,銀行最基本的支付體系也將受到挑戰。目前第三方支付似乎更靈活,因為第三方支付開戶和客戶獲取不受到線下網點限制,通過互聯網能夠迅速覆蓋全國范圍;其次,第三方支付賬戶開戶要求信息少、流程較銀行開戶簡單。
而且在支付牌照相關政策逐步放開的大背景下,第三方支付開始拓展多種衍生的創新業務,如快錢、匯付天下等企業率先探索了賬戶管理、資金歸集、金融產品渠道、產業鏈融資等業務。
一夜間千樹萬樹梨花開,而待到互聯網金融時代成功來臨之后,金融行業現有的業務模式和組織形式等,在新事物孕育、成長、壯大的歷程中,可能都會被改變甚至被摧毀。
摒棄傲慢與偏見
面對互聯網顛覆性的沖擊,銀行并非優勢全無,畢竟貴族根基穩固,尚有時日備戰。
互聯網金融亟須解決的問題,絕對不是產品和渠道了,而是風險控制的創新,只有如此,金融機構的主導地位才會逐漸被削弱。否則所謂的互聯網金融就是一個偽命題:互聯網企業將取代金融企業成為新的中介。
當前,互聯網金融的信用背書顯然不足。余額寶已經出現被盜現象。
現在網絡購物等行為涉及的資金量較小,即使發生風險,用戶損失不會太大。一旦涉及到大額資金或者資金需要長期流動時,互聯網公司從事金融業務的時間仍然較短,互聯網行業的主要股東或者發起人個人居多。與傳統金融機構相比,互聯網公司還沒有發展到大而不倒的階段,缺乏國家信用和政府信用的背書。因此,在國內存款保險制度暫時沒有建立起來,各類監管政策還不夠完善的情況下,傳統機構的信用品牌優勢會遠遠高于互聯網企業。
而談論互聯網金融,言必稱大數據,實則銀行更具備大數據優勢。因為現代貨幣體系的核心是,幾乎所有的經濟主體,都必須通過商業銀行的支付體系來完成絕大部分的交易活動。這給予了商業銀行在接觸客戶方面的壟斷性能力。在支付體系的基礎之上,銀行更進一步發展了代收代付、代發工資、借記卡、托管、現金管理等功能。
銀行依然可以通過深層次的數據找到有價值的商機。比如當銀行從信用卡交易記錄上看購買偏好,推薦相應的產品。若刷卡或車貸買車,相關的汽車產品消費貸款以及車險的業務開發就可以展開。
而最根本的是,可以和“傲慢”正式告別。現在銀行還可懸崖勒馬。銀監會原副主席蔡鄂生認為,互聯網金融熱鬧的原因還是因為銀行服務缺失。“現在各類金融活動已經交織在一起,可以讓投資者和金融需求者有更多的選擇。”他在2014網易經濟學家年會上強調。傳統金融機構從出現到現在,已經經過了幾百年的發展,經受了多次戰爭的洗禮和歷次金融危機的考驗,對于金融業務的理解已經非常成熟。各類金融技術的儲備、風險的控制和產品設計能力都已經非常完善,遠非剛剛涉足最簡單金融業務的互聯網企業可比。但現在雙方的業務開始融合,部分核心業務產生交叉:互聯網企業開始利用數據資產進行風險定價,傳統金融行業逐漸掌握批處理技術……就后來者的中小金融機構來講,發展互聯網金融一定需要“傍大款”。
商業銀行若消除傲慢與偏見,就會發現互聯網打開的創新空間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