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蘭德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匹配理論
美國職業咨詢專家霍蘭德于1971年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職業人格理論,也是對我國影響最大的一種職業生涯規劃理論。霍蘭德認為包括價值觀、動機和需要等構成的職業興趣是決定一個人選擇何種職業的一個重要因素。霍蘭德從1959年起經過多次大規模的實驗研究,發現個人的遺傳因素和生活經歷等形成了個人獨特的人格,而個體所選擇的生涯發展方向必須符合這種人格,才能最好地發揮潛能。這也是霍蘭德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匹配理論的核心理念。
霍蘭德理論的核心假設是人根據其人格可以分為六大類,即現實型(R)、研究型(I)、社會型(S)、傳統型(C)、企業型(E)、藝術型(A),職業環境也可以分成相應的同樣名稱的六大類。
六種人格類型與職業環境類型相對應如下:
第一種是現實型。具有這種興趣的人喜歡有規律的具體勞動和需要某種技能的工作。這種類型的人往往缺乏社交能力,這類職業包括機械工、電工、農民、森林工人、農場主等。
第二種是研究型。具有這種興趣的人喜歡智力、抽象的、推理的、獨立定向的工作,他們會被吸引去從事那些較多認知活動(思考、組織、理解等)的職業。這種人格往往缺乏領導能力,這類職業有:生物學家、化學家以及大學教授等。
第三種是社會型。具有這種興趣的人會被吸引去從事那些包含著大量人際交往內容的職業,而不是那些包含著大量智力活動或體力活動的職業,如:心理咨詢醫生、外交工作者以及社會工作者等等。
第四種是傳統型。具有這種興趣的人會被吸引去從事系統且有條理的職業,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相當保守,一般按常規辦事。這類職業的例子有:辦公室工作人員、會計,銀行職員等。
第五種是企業型。具有這種興趣的人性格外向,喜歡冒險活動和擔任領導角色,喜歡從事那些包含著大量以影響他人為目的的語言活動的職業。如:管理人員、政治家、律師以及公共關系管理者等。
第六種是藝術型。具有這種興趣的人會被吸引去從事那些包含著大量自我表現、藝術創造、情感表達以及個性化活動的職業。這類職業的例子有:藝術家、廣告制作者以及音樂家等等。
霍蘭德的理論實質在于工作者的人格類型與職業類型相適應。他認為,人格類型與職業環境的匹配是形成職業滿意度、成就感的基礎。人們會尋找適合自己的職業環境來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價值,表達自己的態度以及承擔問題和責任。同一類型的工作者與同一類型的職業互相結合,便達到適應狀態,這樣工作者找到了適宜的職業崗位,其才能與積極性才能得以發揮。然而上述的人格類型與職業關系也并非絕對的一一對應。霍蘭德在研究中發現,盡管大多數人的人格類型可以主要地劃分為某一類型,但個人又有著廣泛的適應能力,其人格類型在某種程度上相近于另外兩種人格類型,則也能適應另兩種職業類型的工作。也就是說,某些類型之間存在著較多的相關性,同時每一類型又有種極為相斥的職業環境類型。比如,人的人格類型中很可能是同時包含著社會型、現實型和研究型這三種類型的。霍蘭德認為,這些人格類型越相似或相容性越強,則一個人在選擇職業時所面臨的內在沖突和猶豫就會越少。
霍蘭德所劃分的六大類型,并非是并列的,而是有著明晰的邊界的。
在霍蘭德理論中,最理想的職業應該符合以下幾個特點:
(1)一致性。即人格的代碼在六邊形中距離越近越好。
(2)分化性。即某人在六種類型上的表現大致相同。
(3)身份認定。即對自己的興趣、目標以及天分具有明確而穩定的概念。
符合這幾個特點的個人如果能夠順利選擇與此相符的職業環境,即個人與職業的適配性較高時,那么他未來的職業績效、堅持度、工作滿意度以及穩定度就會大為提高。霍蘭德的職業興趣理論是個體分析和了解自己職業興趣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