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證券組合管理理論
現代證券組組合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1952年,美國經濟學哈里•馬克威茨發表了《證券組合選擇》的論文,作為現代證券組合管理理論的開端。馬克威茨對風險和收益進行了量化,建立的是均值方差模型。夏普、林特和莫森分別于1964.1965和1966年提出了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羅斯提出了套利定價理論APT。
第二節證券組合分析
三、證券組合的可行域和有效邊界
(一)證券組合的可行域
證券組合的可行域表示了所有可能的證券組合。
1、兩種證券組合的可行域
(1)兩證券完全正相關,此時,組合的風險、收益呈線性關系
(2)兩證券完全負相關,此時,組合的風險—收益關系呈折線形式;并且組合可以降低風險,即在收益相同的情況下,組合的風險小于兩證券風險的線性組合,且可以通過A、B證券比例的調整達到無風險組合。
(3)兩證券不相關
此時,組合的風險—收益關系呈雙曲線形式;且存在方差最小證券組合。
(4)兩證券不完全相關
向左凸的曲線,且相關系數越趨近-1,曲線彎曲程度越大,組合降低風險的效果越明顯。
2、多種證券完全正相關
無賣空:向左凸的扇形區域;可賣空:向左凸的無限區域
四、最優證券組合
1、投資者的個人偏好與無差異曲線。
一個特定的投資者,任意給定一個證券組合,根據他對風險的態度,可以得到一些滿意程度相同的(無差異)的證券組合,這些組合恰好在期望收益率-標準差坐標系上形成一條曲線,我們稱這條曲線為投資者的一條無差異曲線。無差異曲線都具有如下特征:
(1)由左向右上彎曲的曲線
(2)每個投資者的無差異曲線都不相交
(3)同一條無差異曲線上的投資組合給投資者帶來的滿意程度相同,反之,則不同
(4)不同無差異曲線上的投資組合給投資者帶來的滿意程度不同
(5)無差異曲線位置越高,滿意度越大
(6)彎曲程度反映了投資者風險承受能力
2、最優組合的選擇:最優組合是無差異曲線與有效邊界的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