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重而道遠”正是當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狀況的寫照
《上海國資》見習記者 孫汝祥
2007年,中國銀行業迎來了極具歷史意義的一年。按照入世協議的規定,中國金融市場在2006年底實現了全面開放,這為國內銀行及一些入駐中國的大型外資銀行帶來了擴大業務和開拓市場的寶貴機遇。與此同時,他們也面臨著巨大挑戰:大型外資銀行需盡快招兵買馬,加緊布局,建設其在中國市場的基礎設施;國內各大銀行則需解決其現有體制與創新流程之間的矛盾,力爭打造世界品牌的跨國大型銀行。
6月30日,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和《財經》雜志主辦的“2007首屆銀行家高峰論壇”上,政府官員、銀行業實務界和專家學者探討了中國快速發展的銀行業所面臨的結構轉型,展望中國銀行業未來的新局面。
中外資銀行的明爭暗斗
上海是中國金融重鎮,更是中外資銀行競爭的主戰場。截至目前,上海有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111家,其中法人機構13家,分行60家,支行38家;還有外資銀行代表處108家。上海市政府金融服務辦公室副主任方星海對上海市場中外資銀行競爭態勢所作的分析認為,從2005年、2006年以及今年1-5月上海的情況看,外資銀行的網點擴張和業務增長速度都很快,中資銀行感到了不小的競爭壓力。
方星海稱,針對自身的強弱項,目前外資銀行把競爭重點放在以下方面:一是加緊業務擴張和網點布局;二是突出自身優勢,把市場拓展重點放在優質個人和中資企業上;三是通過與中資銀行的合作,彌補網點不足和渠道方面的劣勢。
而中資銀行則紛紛在其總行統一部署下,加快內部改革和管理創新、業務創新步伐。一是加快內部改革,在公司治理、流程再造、績效管理等方面推出新的措施;二是加快產品創新;三是努力爭取綜合經營,積極開展對外合作。
論壇上,數家中外資銀行的高管對各自的競爭策略和應對措施也有所闡述。花旗銀行中國區首席執行官施瑞德表示,目前該行中國市場策略的重點是參股,如花旗參股了浦發銀行和廣發銀行。他希望合作不僅僅局限于出錢,而更多是在其他業務領域的合作,是在為客戶提供服務上。他表示,外資法人銀行本地化以后將面臨如何符合本地市場特點從事業務的問題。而荷蘭銀行亞洲區首席執行官堯在思則表示將注重于銀行的可持續發展,注重支持創新的企業文化。
高盛亞太區董事總經理胡祖六則表示目前外資銀行在華的戰略投資,既是一場盛宴,也有可能面臨一個陷阱。由于目前國內銀行的治理結構不同,外資參與的難度較大,決策機制和程序非常復雜,還會面臨文化方面的沖突。同時,監管方面的審批層次多、利率沒有市場化等都是風險。再加上宏觀經濟調控的風險、投資風險、經營風險等,外資的戰略投資確實有很多值得關注的地方。
中國銀行副行長朱民表示,中國銀行業目前的新挑戰在于業務結構轉型。和國際銀行業相比,中國銀行業的業務結構滯后、非利息收入很低,面臨傳統信貸需求下滑,利潤較低,核心競爭能力不強的危險,甚至面臨丟失客戶和丟失市場的危險。同時,監管改革和市場化進程加快,中國銀行業開始“脫媒”。但同時,隨著個人財富的增長,商業銀行的盈利渠道也在拓寬。新的競爭產品主要在于高增值中間業務,結構性、跨境性、批發性業務、外匯資金衍生品等。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任重道遠
作為中資銀行的主力軍,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進展情況將直接決定其在中外資銀行競爭中所處的位置。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吳曉靈認為“任重而道遠”正是當前國有商業銀行改革狀況的寫照。
在談到深化商業銀行改革面臨的挑戰時,吳曉靈指出,商業銀行要完善治理結構;加強人力資源管理;提高整體競爭力,提高產品定價能力,加快組織結構和管理理念的變革,健全“三會一層”的協同制衡機制,實現總分行制向垂直化管理體制的過渡。
吳曉靈強調,要使匯金公司(未來的外匯投資公司)成為真正市場化運作的投資公司。她說,未來中央匯金投資公司將被整合進國家外匯投資公司,而后者將要成為真正市場化運作的投資公司。她表示,無論今后國家在組建外匯投資公司時采取何種模式,用控股公司的方式落實出資人責任的政策取向是不會改變的。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當中,首先要使匯金公司(或今后的外匯投資公司)成為真正市場化運作的公司,在國家投入資金的總額內,它應該具有對所持股份的處置權、分紅的可支配權以及在劃定的投資方向上的投資決策權。
推進公司治理改革,是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蔣定之的演講主題。蔣定之稱,中國大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改革進展是明顯的,但較之國際先進水平,差距也是明顯的,尤其要清醒地看到3個方面:一是當前公司治理的有效機制還沒有完全形成,特別是“三會一層”之間尚未形成暢通的信息溝通機制、有效的制衡關系和明晰的職責邊界。二是現有人事管理體制還不能適應現代金融企業的發展需要。三是公司治理改革“上下聯動”還遠未到位,分支機構的運行機制還沒有實質性轉變,改革向縱深推進的任務還很艱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