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封殺銀聯的消息出臺后,國際銀行卡巨頭的“暗戰”也提升到臺面上,并且日益白熱化。而面對Visa的圍堵,銀聯海外擴張的步伐開始加快。
銀聯海外擴張加速
為了對抗國際信用卡巨頭Visa的封殺,銀聯打響海外“反圍剿”之戰。
6月21日,中國銀聯與恒生銀行在香港共同推出中國銀聯港幣信用卡。
6月29日,中國銀聯宣布與海灣、中東和北非地區最大銀行卡第三方處理服務商——阿聯酋Network International合作,將在包括阿聯酋在內的20多個中東、西亞及非洲國家開展銀聯卡商戶和ATM收單、發卡等業務合作。
銀聯正致力于推動發現帶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6”字頭的銀行卡,同時,銀聯也在采取相關措施來提升自身的標準化,與央行一起促使國內商業銀行共同發行銀聯標準PBOC2.0芯片卡(IC卡),以取代目前流行的雙幣卡國際標準。
作為銀聯股東的國有商業銀行,也在加速推行自主權IC卡。6月19日,交通銀行宣布攜手中國聯通和中國銀聯,在上海推出以手機SIM卡實現銀行支付功能的太平洋聯通聯名IC借記卡。
而工商銀行早在2009年就在全國率先推廣IC銀行卡,截至今年5月份,其發行的IC卡超過550萬張。
銀聯信總經理符文忠表示,中國銀聯完全可以利用此次機遇,將人民幣單幣種信用卡推向世界。一方面,雙幣卡之所以便捷,其主要憑借美元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因此必須有強勢的人民幣作為支撐,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戰略;另一方面,作為服務行業,應不斷拓展銀聯的服務質量,完善銀聯的服務水平,從而提高銀聯在國際上的定價能力。
Visa為何不高興?
Visa此舉被視為對銀聯的海外市場進行“封殺”,這也反映了國際信用卡公司對中國市場日益感到灰心。事實上,在Visa出臺封堵銀聯的舉措之前,美國的貿易官員曾在今年3月底與Visa、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和萬事達(MasterCard)進行磋商,討論是否針對中國把這三家公司排斥在其日益發展的支付處理市場之外采取行動。
中國銀聯是由央行在2002年創建的,股東是80多家中國國有控股銀行。由于中國實行外匯管制,國外的銀行卡組織不能在中國境內發行自己的信用卡,也不能建立信用卡支付體系的網絡,只能采取與中方合作伙伴推出“聯合品牌”的模式。
國外銀行卡巨頭一直在抱怨無法在中國開展業務,而銀聯的品牌信用卡卻可以在全球90多個國家和地區使用。
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卡中心人士告訴記者,1993年Visa就在北京設立了辦事處,并積極幫助國內信用卡市場“開荒”,一度與銀聯是親密的“師生”關系。Visa的目的原本是希望銀聯成為其在中國收單的本地網絡,銀聯發的卡在境外則必須采用Visa的網絡,這一目的最終并未達成。
根據國際標準化組織ISO的規定,4字頭的卡全部是Visa的卡,交易需通過Visa的支付系統,但是在中國境內,Visa和銀聯推出了聯合品牌的雙幣卡,同樣以4字開頭。經過幾年的發展,銀聯一路高歌猛進,與不少境外銀行達成協議,這些4字頭的銀聯+Visa雙幣卡交易時走銀聯的支付系統。但經過金融危機之后,Visa逐步意識到這部分市場的蛋糕很大,因此全部收回Visa卡在中國境外的交易網絡。
由于持卡人使用Visa網絡結算,消費金額將以美元計賬,如此持卡人將無法享受到很多附加功能,例如,信用卡分期付款不支持外幣賬戶,以后持卡人出國消費將不得不攜帶兩張或者多張帶有不同卡組織標識的信用卡。銀聯信分析師唐斌認為,如果銀聯和Visa不能形成一定的利益互補機制,那么雙標識卡最終的命運是退出歷史舞臺。
目前,我國已發行的信用卡品牌主要包括:銀聯、維薩(Visa)、萬事達(MasterCard)、運通和JCB等。據Bankrate銀率網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銀聯卡市場占比達68.42%,其次為維薩卡和萬事達卡。一季度單幣種卡片的發行量相對較多,占比達66.67%,主要為單幣種的人民幣卡。與上季度相比,單幣種卡片占比有所上升,雙幣種卡片有所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