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定材料:
1.2017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費者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金融素養是根植于消費者內在認知的綜合性概念,包含知識、態度、行為和技能等維度,通過財務規劃、儲蓄、銀行卡管理等日常金融活動外化為具體的行為:《報告》稱,我國消費者金融素養平均得分為63.71,消費者金融素養水平有待提升且發展存在著一定的不均衡。調查顯示,東部地區消費者金融素養水平高于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城鎮居民金融素養高于農村居民消費者收入與金融素養在95%的水平以上顯著正相關。
金融不能脫離消費者。“評價行業發展成熟不成熟、規范不規范,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就是看這個行業的終端消費者處于什么樣的狀態。”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S指出,如果消費者的預期是合理的,同時預期基本上能夠得到保障,并且這種保障又是可預期的話,這個行業的發展基本上是規范的,是富有成長性的。
2.2005年,聯合國首次提出了“普惠金融”的概念。普惠金融是讓每一個有金融需求的人,都能以合適的價格,享受到及時的、有尊嚴的、方便的、高質量的金融服務。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和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支持下共同翻譯了《建設普惠金融體系》的藍皮書,首次引入“普惠金融體系這一概念。2016年6月,國務院正式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其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有效提高金融服務可得性,明顯增強人民群眾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顯著提升金融服務滿意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金融服務需求,特別是要讓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及時獲得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
普惠金融概念最早源于“人人平等”理念,是針對“金融排斥”而提出的。“金融排斥”是指將特定群體如低收入者、小微企業等排斥在金融服務之外,這類群體多數是金融素養相對較低,損失承受能力相對有限的人群專家表示,千千萬萬的小微企業、個體用戶雖然小而分散,但是聚集起來卻規模巨大他們是毛細血管,他們是追求美好生活的主體。海量碎片化的需求,也是普惠金融的需求,如何給每個人提供公平、充分發展的機會,以滿足他們對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已成為中國最核心的挑戰。
3.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實踐,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給“金融排斥”群體提供了包容性發展的機會,但消費者金融素養的缺乏阻礙了普惠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某政策性銀行相關負責人G表示,“目前發展普惠金融最突出的挑戰是人民群眾投資意愿增強和金融素養不足的反差。”
六年前,朋友介紹已退休的張女士購買一種叫“優耐克”的原始股,稱幾個月后股票上市就可以賺大錢張女士將賣房的近2萬元都買了這只股,可至今仍沒有上市,但每年都有人通過各種方式通知其繳納“管理費”,張女土這才知道落人了金融詐騙的圈套。業內人士Z評論說,隨著城市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中老年人已成為金融資產的主要持有人和金融消費者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防范金融詐騙意識相對薄弱,金融知識也比較匱乏,他們特別容易成為被詐騙的對象。
農村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兒童,缺乏相應的金融消費知識和防范意識,使得農村近年來成為金融詐騙高發區域。作為底層信貸員的X,人行后很快發現農村金融過于依賴線下風控,信貸員一手調研的資料幾乎決定了能否放款,大有漏洞可鉆。X以2000元現金作為交換,借用當地農民證件并要求對方配合拍照,建立全套資料,農民自動送上門。大多數農民覺得用下身份證,拍幾張照片,對他沒什么影,而X卻在其中不知情的情況下給他們辦理新的銀行卡,一個月就貸出20多萬,放進了自己的腰包。Y是一家金融公司的風控調查員,公司派他對一個貸款逾期率很高的地區進行暗訪,暗訪的情況讓Y難以置信:很多登記的地址查無此地:有的地址找到了,可是沒有這個人:有的好不容易找到人,對方卻不知自己辦了卡、貨了款。案發后查實,業務員騙貸金額總計超過千萬元,大部分資金無法追回,成為永久壞賬,公司口碑也因此一落千丈。
D公司主要從事農戶小額貸款業務,其服務的邊遠地區有兩個特色產業,但很多農民不懂種養殖技術,沒有充足資金,對金融機構也普遍不信任,更不敢貸款投資產業。D公司與當地政府、村委會主任、服務站站長建立溝通聯系機制,通過定期開展金融知識普及、貨款、。
產品引導、種養殖技術培訓等,使當地農民的種養殖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理財意識和能力也明顯提高。手里有閑錢的農戶多了,到D公司借貨投資產業的人也因此增多。數據顯示,D公司在當地同類行業中處于領先優,貸款余額5億元,2.5萬客戶全部為農民,每個縣客戶均超5000戶,單筆貸款金額在幾千元到5萬元,而且貸款逾期率始終控制在0.5%以內,真正做到了小額分散、普惠金融。公司負責人表示,提升農戶的意愿和能力,落實到最后一公里甚至一百米的最基層,是他們成功的關鍵。
4.防止發全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認為,信貨市場創新和復雜性的增加使人們越來越難了解金融產品,而人們常高估自己,做出不合適的信貸決策。某銀行有關部門負責人也表示,美國次貨危機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過度,大量不該獲得貸款的人獲得了信貸以及配套的保險服務、證券化產品,把不合適的產品賣給不適當的人表面服務水平提高了,但實際上這種金融服務缺失對金融消費者的保護,而消費者由于金融素養不足,也不清楚自己能承擔多少風險,結果不僅消費者損失慘重,金融機構也難以幸免,金融行業乃至國家經濟都受到重創。
5.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經濟的普及、大學生消費觀念的轉變及校園消費金融實際需求的擴大,許多金融平臺、民間小額信貸公司乘虛而入,面向在校大學生開展貸款業務。由于學生社會經驗不足、金融素養較差、心理承受能力與法律維權意識較弱,一些不法分子和機構將高利貸、金融詐騙等“黑手”伸向大學生群體。據據C省公安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涉“校園貨”違法犯罪主要有“電信詐騙”“敲詐勒索”“尋釁滋事”“暴力討債”等行為,此類案件給涉案學生心理、精神造成了極大傷害。教育界專家指出,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青少年的財商教育相對潛后,影響青少年的全面發展,由清華大學發起的《中國青年財商認知與行為調查報告》也顯示,近七年大學生認為財富管理技能的作用大,但風險意識與專業化培訓匱乏。財商素養普遍不高。專家呼吁,中國青少年的理財、投資、財富觀念、財務風險意識等,驅須專業教育和引導。《面向未來:21世紀核心素養教育的全球經驗》研究報告中提出一項新興素養一一“財商素養”。財商與智商、情商一同統并稱為現代人生存與發展必備的“三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際學生評估項目(ISA)測試中將15歲孩子的財經素養測試列入其中,因為他們認為青少年的財經素養能力將在未來影響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
6.近年來,世界各國正逐漸將國民金融教育作為金融市場穩定的重要支撐。美國2002年建立了金融教育辦公室,負責全國金融教育工作。2003年頒布《金融掃盲與教育促進條例》,提出將金融消費者教育納人國家法案。美國消費者金融保護局發布的報告顯示,在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下,K-12(即幼兒園至高中)金融教育模式推行有力,在增強學生的金融知識水平,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金融消費習慣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近年來,英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投資者教育并取得明顯成效,次貨危機后,英國財政部和金融服務局(FSA)開始重視并動員全社會力量,全面開展投資者教育,FSA將教育目標定為“使國民受到更有效的教育,得到更有益的信息,更加具有自信,能夠對他們的金融活動負更大的責任,在金融市場上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為推行“投資教育從娃娃抓起”的理念,教育部將理財教育內容寫入教育大綱,財政部和FSA根據對消費者群體的理財能力狀況的調查結果,針對學生、年輕成人、新父母、職場雇員、老年人等采取不同層次的教育和培訓。教育方式方法包括派發宣傳畫冊、設立專門的投資者網站和咨詢服務熱線、開設培訓班和見面會,組織相關能力等級和資格考試、開展模擬投資大賽等。據統計,每年用于投資者教育的支出比例高達FSA總預算的7%。巴西國家金融教育委員會批準了學校金融教育指導方針,在高中試行金融教育的跨學科方法,要求金融教學要促進現有各課程之間的對話與融合。世界銀行集團在巴西進行了有效性評估,得出兩個結論:采用合理方式并較長時間在校園教授金融知識,可有效提高學生的金融素養,校園金融教育課對學生及其家庭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俄羅斯2011年起實施了一項為期5年,預算為1.13億美金的金融教育國家工程。這一金融掃盲項目針對低收入和社會弱勢群體以及年輕人,最終目標是提高公民的金融素養,推動公民審慎的財務行為,并對個人財務狀況采取負責任的態度,為保障項目有效推進,該項目在機構間項目委員會的監督與協調下,由財政部實施,中央銀行、教育部、經濟發展部與消費者保護機構均有代表參與,同時成立國際專家委員會,負責提供高層次的專家支持。
7.近年來,我國在開展消費者金融教育方面也做出了有益嘗試。2013年,中國人民銀行牽頭研究制定了《中國金融教育國家戰略》,明確了我國金融教育的治理機制、工作目標及實施措施。2015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建立金融知識普及長效機制,金融管理部門、金融機構及相關社會組織要加強研究,綜合運用多種方式,推動金融消費者宣傳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教育部要將金融知識普及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切實提高國民金融素養”。在中國銀監會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局的指導下,由S市銀監局、市慈善基金會、市主流媒體主辦,某商業銀行資助,“銀發理財樂享生活”中老年人防范金融風險教育項目于日前在S市啟動。項目針對中老年人注重財富保值增值,偏好安全投資,對金融知識的吸收能力弱等特點,采用案例教學和文藝演出兩種形式對3萬名中老年人進行免費培訓。通過“民間借貸”“冒充公檢法工作人員進行詐騙”等案例,介紹了現代金融詐騙的特點,講解防范措施,同時提醒居民形成正確的理財觀。大家紛紛表示“案件現場”的模擬鮮活易懂,提高了對金融風險的認識,提升了自我保護能力。
某國有商業銀行B市分行將金融知識普及教育作為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的重要內容,2016年,該行在同行業中率先啟動了“消費者權益保護品牌”建設工作,高頻率開展宣教活動,在150家網點建立金融消費者區,將消費者權益保護品牌融合于網點的廳堂文化。此外,該行還率先投產外部欺詐系統公益版供個人客戶免費查詢匯款賬戶是否可疑。據介紹,目前公益版下載量超600萬次,2017年前三季度已成功防范電信詐80余起,某支行營業廳還與周邊的聾啞學校建立長期幫扶關系,定期上門為學校提供金融教育和服務。
中國人民銀行也積極推動將金融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各級分支機構協同金融,教育行政管理有關部門,開展涵蓋初等、中等、高等直至成人教育的系列金融教育試點工作。從2013年起,中國人民銀行每年9月都組織開展“金融知識普及月”活動,總行要求針對不同消費者群體的知識水平、知識需求和行為特點,設計差差異性金融知識普及方案多種途徑普及金融知識,積極運用微博、微信、官方網站及線下活動等方式,推動金融知識普及活動有效覆蓋各類金融消費者。2017年金融知識普及月活動期間,人民銀行總行組織了“金融知識進校園,進農村,進社區”等活動,各級分支機構組織各銀行業金融機構、支付機構,選擇校園、農村、社區、機關、軍營、工廠、商場和市場等各類場所,開展層次鮮明,極具特色的教育活動。
8.說到金融,很多人想到的是“行情”“收益”“風險”等看似沒有太多溫度的詞語,“情懷”二字似乎永遠都與金融難以產生聯系其實在商業時代,人們更不應該羞于談情懷。有人倡導“真正的情懷不是理想主義者的漫話空談,也不是遠離商業利益,而是實物主義者的拼博奮斗”。所以說,金融并不是情懷的對立面。相反,金融為情懷創造了現實條件,情懷則為金融實踐者提供了腳踏實地的意義。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任何時代、任何行業都拋不開“情懷”。
近年來M金融服務集團也開展了很多金融教育實踐。集團董事長P女士在題為《普惠金融的黃金時代》的演講中提到,M集團一直和小伙伴在做“小確幸”的普金融。普惠金融,做的就是小但能給人帶來幸福的事。P女士認為,互聯網金融能通過降低成本、緩解信息不對稱、提高觸達率等方式,推動普惠金融的發展“支持和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是我們的承諾,也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P女土還引用了扎克伯格給他的孩子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話:“我們希望孩子在一個疾病減少貧困消除、社會平等且能發揮人類潛能的世界中成長。”因此要用平等和普惠的金融實現這個愿望。“金融不是冷冰冰的數字游戲,不是貪婪的血腥機器,金融應該是有溫度和情懷的。
作答要求
(一)結合給定資料1-5,分析指出提升消費者金融素養有哪些現實意義
要求:準確、全面、層次分明,字數不超過350字。
(二)根據給定資料各國的實踐與探案,總結提煉做好消費者金融教育工作的經驗。要求:緊扣給定資料、注重實效、層次分明,字數不超過350字。
(三)給定資料8中提到“金融應該是有溫度和情懷的”請結合你對這句話的思考,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議論文
要求:(1)觀點明確,見解深刻:(2)內容充實,結構嚴謹,語言流暢;(3)總字數為1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