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老人1958年存45元入55后年只值100塊 銀行稱查不到記錄無法兌現
“鄉下有個親戚,80多歲了,50多年前公社搞集資時投了幾十塊錢,后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及時去兌現,現在還能兌到錢嗎?”前天,江蘇常州市民蔣女士在化龍巷網站上發帖稱,老人前幾天跑到銀行,卻被告知無法兌現,即使能兌現,也只能換100元左右。對此老人很不甘心,這畢竟是當年全家人節衣縮食省下來的辛苦錢。
1958年存入45元
前天上午,記者在武進湟里鎮找到了陸根生老人(存單筆誤寫作陸庚生)。他告訴記者,今年他已經86歲了,家中找到的3張票據,是1958年響應公社搞集資也就是俗稱“入社”時投的錢,一共有40多元。
記者看到,3張票據都有不同程度的破損,但整體比較完好,有統一的編號,上面的字跡依舊清晰,右下角還分別蓋有“武進縣東安鄉第三農業社信用部”的紅色印章。票面為綠色,統一印制了“定期存單”的抬頭,其中兩張存入金額分別為4元和6元,科目一欄寫著“股金”的字樣,存入時間分別為1958年9月14日和1958年9月15日,存期分別為15個月和2個月。第三張票據科目注明“賣豬存款”,金額為35.16元,存入時間為1958年8月18日,存期2個月。
“國家遭遇三年自然災害時,我響應國家號召,把家里的錢和物全都交了上去,這是我們家那時候的全部家當啊。”陸根生老人說,后來到了兌現期限,由于國家仍在遭遇饑荒,他就沒有去兌現,只是把3張票據放到一個木制小盒子里保存起來。后來時間長了,就忘掉了。
當時算是天文數字
陸根生老人告訴記者,他家世代務農,那時候每天要靠掙工分養活一家老小,40多元在當時來說算是天文數字。“當時一個人干一天活才一毛幾分錢,即使不吃不喝不休息,這筆錢也需要一個人將近兩年才能掙到。”陸根生說,最近他在家里整理的時候發現了這3張票據,幾年前他聽說身邊有人拿著一樣的票據到銀行兌換過,幾十塊錢換了幾萬元,他也打算去銀行跑一趟。
據了解,86歲的陸根生如今跟唯一的女兒相依為命,兩個人加起來每月只有不足500元的農保收入。7年前,陸根生還患上了肺結核。
前幾天,陸根生找到了當地的農村銀行,希望能夠兌換手中的3張票據,卻沒能如愿。“銀行的人說不好兌現,即使能兌現,3張票一共也只能換100塊錢左右。”陸根生老人很不甘心,他不明白這樣的結果銀行是如何算出來的。“本金都有40多塊錢,存了這么多年,怎么才這點利息?”
銀行:查不到記錄
前天下午,記者找到了江南農村商業銀行的東安支行,它的前身就是當年的農村信用合作社。該銀行的財務負責人告訴記者,陸根生老人確實來找過銀行,但是銀行查不到記錄,無法兌現。
“三張票據年代實在太久遠了,沒辦法確認這筆錢是存在我們銀行的,即使是在我們銀行,現在因為查不到記錄,也沒辦法兌現。”銀行負責人說,銀行每一分錢都要有依據,盡管他們知道這些錢是老人多年前的辛苦錢,但因為受到規定約束,無法讓他如愿。
這名銀行負責人告訴記者,老人提供的票據沒有利率,也沒有相關的條款,即使要兌現,也只能按照票據上的日期先按照定期存款來算,到期后再按照當前活期掛牌利率0.38%來計算,計算得出的結果就100元左右。
“如果老人實在要兌現,我只能以個人的名義,按照這樣的利率把錢算給老人。”這名負責人認為,這3張票據目前收藏價值比較高,建議老人還是收藏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