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籌股這一概念誕生于90年代初期的香港股票市場。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上有時被稱為紅色中國,相應地,香港和國際投資者把在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那些帶有中國大陸概念的股票稱為紅籌股。它實際是指最大控股權直接或間接隸屬于中國內地有關部門或企業,并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公司所發行的股份。即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由于人們形容中國是紅色中國,而她的國旗又是五星紅旗,因此把中國相聯系的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稱為紅籌股。這是一種形象的叫法。同時這種劃分也是由藍籌股概念的典故而來。由于美國人打牌下賭注,藍色籌碼為最高,紅色籌碼為中等,白色籌碼為最低,后來人們就把股票市場上最有實力、最活躍的股票稱為藍籌股。藍籌股幾乎成了績優股的代名詞。有些發展前景不錯的紅籌股,由于被選進了恒生指數的成份股中,因而也兼備鳳的身份。隨著內地陸續赴港上市,現也有人將紅籌股做了更嚴謹的定義,即必須是母公司在港注冊,接受香港法律約束的中資企業才稱為紅籌股,而公司在內地注冊,只是借用香港資本市場籌資的企業,另稱為“H股”。但一般仍以H股廣泛地作為在港上市的中資企業的代名。在香港最為有名的紅籌股有:中信泰富、粵海投資、招商局海虹、上海實業,以及不久前上市的深業控股和北京控股等。
紅籌股的說法則僅適應于香港股票市場。對紅籌股的具體定義,尚存在著一些爭議。主要的觀點有兩種。一種認為,應該按照業務范圍來區分。如果某個上市公司的主要業務在中國大陸,其盈利中的大部分也來自該業務,那么,這家在中國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就是紅籌股。國際信息公司彭博資訊所編的紅籌股指數就是按照這一標準來遴選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按照權益多寡來劃分。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股東權益的大部分直接來自中國大陸,或具有大陸背景,也就是為中資所控股,那么,這家在中國境外注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才屬于紅籌股之列。1997年4月,恒生指數服務公司著手編制恒生紅籌股指數時,就是按這一標準來劃定紅籌股的。通常,這兩類公司的股票都被投資者視為紅籌股。
早期的紅籌股,主要是一些中資公司收購香港中小型上市公司后改造而形成的,如“中信泰富”等。近年來出現的紅籌股,主要是內地一些省市將其在香港的窗口公司改組并在香港上市后形成由,如“上海實業”、“北京控股”等。紅籌股已經成了除B股、H股外,內地企業\進入國際資本市場籌資的一條重要渠道。紅籌股的興起和發展,對香港股市也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從1993年至1997年6月底,紅籌股公司通過首次發行及增資配股籌集的資金為115.5億美元。1997年l至6月,香港股票市場的總籌資額約為1433億港元,其中,紅籌股占了23.8%。
后來,有人將紅籌股做了更嚴格的定義:必須是母公司在港注冊,接受香港法律約束并在香港上市的中資企業才稱為紅籌股。通常,上述幾種范圍的股票都被投資者視為紅籌股.H股,是指注冊地在中國內地、上市地在香港的外資股,“H”,是取香港英文HongKong詞首字母。由此可見,紅籌股和H股同在香港上市,其根本區別是:紅籌股在境外注冊、管理,屬于香港公司或者海外公司;H股在內地注冊、管理,屬于中國大陸公司。紅籌股和H股與投資決策密切相關的主要區別還有:紅籌股股份可全部上市流通,國有H股股份則有部分不能上市流通;日后增發新股時,紅籌股可能擁有更大的彈性和空間,而H股增發的風險可能較高,時間也可能相對較長.紅籌股管理層持有的認股權可能與海外公司一樣,管理層可享受全部認股權的所有權益;但H股則不同,管理層并未真正擁有上市公司認股權,即使擁有的也是模擬的認股權。在發行可換股債券和其它債券時,紅籌股公司并不需要符合內地的法律程序和條件,但H股則需要內地的法律程序和條件、經國家有關部門批準。
熱門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