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提醒:本網站所發布內容為轉載資訊,供您瀏覽和參考之用,請您對相關內容自行辨別及判斷,本網站對此不承擔任何責任。凡私自告知添加聯系方式、保證無條件入職、收取各種費用等信息,請保持高度警惕,防止上當受騙造成各種損失。
一個是全球的銀行卡老大——Visa,一個是全球最大市場的銀行卡老大——中國銀聯,雙方的公開反目,自然引發各界不同猜測和關注。
6月初,國際卡組織Visa向其全球會員銀行發函,要求從8月1日起,凡在中國大陸境外受理帶Visa標志的、“4”開頭BIN號的雙幣種信用卡時,不論刷卡消費還是ATM取現,都不得走銀聯的清算通道。否則Visa將重罰收單銀行,第一次將罰款5萬美元。如果再犯,每月將罰款2.5萬美元。
消息一出,輿論嘩然:“Visa要封殺銀聯!”
Visa的回答措辭嚴謹、立場鮮明,頗有國際大佬風范。其中國區新聞發言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Visa從來沒有、也不會“阻止”銀聯。“6”打頭的銀聯標準卡仍可以在全球自由地走銀聯的通道。Visa所做的是屬于正常業務范圍的合規考量。目的是為了確保Visa持卡人能夠享受到由Visa支付系統提供的安全便捷和可靠的支付體驗及服務的保障。
銀聯相關負責人的回應則措辭嚴厲、態度直接:銀聯和Visa共同推出的雙標識雙幣種信用卡不是純粹的單品牌銀行卡,標識雙方均有責任和義務為持卡人提供境外受理服務。任何一方都無權單獨對持卡人選擇境外支付通道作出限制。
從2002年到2010年,短短數年間,Visa和銀聯快速完成了從親密師生到合作伙伴再到競爭對手的角色轉變,角色轉變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曾經的“師生”
2004年之前,在中國銀行業面前,Visa更像是一位降尊紆貴、循循善誘的老師。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國大陸的信用卡市場幾乎一片空白,國內銀行還處在依照各自的標準發行銀行卡的“諸侯割據”時代。而 1970年成立于美國的Visa,已是全球信用卡產業的“教父”:1995年參與制定全行業的技術標準,1997年全球Visa卡年交易金額達1萬億美元;2000年Visa卡發行量達到10億張。
當然,Visa并不是發卡機構,而是一家全球支付技術公司,是連接持卡人、商戶和金融機構的交易處理網絡,其收入主要來自于金融機構客戶支付的費用,以及基于交易額、交易筆數和所提供的其他服務收費。主要業務為信用卡業務。通常所謂的Visa卡,是指金融機構發行、與Visa有合作關系的銀行卡,卡面上有Visa的標識。
1993年,Visa在北京設立辦事處。面對國內處于“原始”狀態的信用卡市場,Visa積極地幫著“拓荒”,包括幫助相關金融機構建立信用卡研究培訓中心、培訓銀行卡系統員工等;并游說國內銀行發行了一些Visa卡,盡管這些卡當時不僅無法跨國使用,甚至連在國內跨行、跨地區使用都不行,但Visa不著急:將來大陸的銀行卡市場一旦開放,就可以幫助這些銀行發國際卡。
然而,Visa還沒有等來開放,先等來了銀聯。
2002年3月,經央行批準,80多家國內金融機構共同發起成立了中國銀行卡聯合組織——中國銀聯,從此,國內銀行的“諸侯割據”時代結束,銀聯成為各銀行發卡必走的清算通道。Visa此時已在中國大陸耕耘了近10年,在清算標準、品牌推廣等方面已形成自身特點。而銀聯則是“一窮二白”,“作為一個卡組織,其規則、概念、過程,幾乎每一個環節都需要懂行的人來教授。”業內人士表示,又是Visa當仁不讓,做起了老師,并且盡心盡力,不厭其煩:先后為銀聯系統提供了幾十種不同的培訓;一名高層業務骨干曾在銀聯現場指導長達兩年;多名美國專家來中國指導網絡建設;邀請銀聯的技術人員到新加坡、香港等地參觀、培訓等等。
師生雙方親密無間。2002年6月,銀聯宣布加入Visa成為其會員,這意味著銀聯的商戶有資格接受持卡人使用Visa卡進行消費。銀聯相關人士表示,“加入Visa是銀聯加強和國際清算組織合作的第一步,銀聯入會后的第一個計劃就是要打通國內中小商業銀行和Visa之間的國際通道。”“要做中國的Visa”是銀聯在成立大會上的誓師宣言。
相關市場人士表示,銀聯入會Visa,看重的是Visa的背景:發卡量超過10億張、特約商戶和銀行超過2200萬、ATM機高達70萬臺以及在亞太地區處于絕對領先的地位。“對銀聯而言,在人民幣尚且無法自由兌換的前提下,選擇和Visa合作不失為其通向海外市場發展的一條捷徑。同時,Visa對于銀聯的投懷送抱也很高興,因為Visa認為,銀聯的入會將使他們進入中國的步伐變得更快。”
懷揣著“中國夢”的Visa和懷揣著“Visa夢”的銀聯,都覺得找到了通往夢想的捷徑,于是,師生成為了合作伙伴,印有雙方標識的雙幣信用卡就是明證。
相關專題: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發布內容為轉載資訊,作為轉載主體并不承擔崗位真實性核查責任,僅供您瀏覽和參考之用,請您對相關內容自行辨別及判斷,本網站不承擔任何責任。如有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