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一年多的蜜月和七年波瀾不驚的日子,“國際富豪”Visa再也無法忍受“窮小子”中國銀聯的迅速壯大,終于拔刀相向。
2010年6月1日,周二,國際兒童節。浙江某市城商行信用卡部負責人老陳回到辦公室,剛打開電腦便在郵箱訂閱新聞中吃驚地看到了一個標題—《Visa封堵銀聯境外通道……》老陳心里“咯噔”一下:“這一天總算來了!”
從這天起,全球最大國際卡組織Visa采取的一項“強制性”措施激起軒然大波:從今年8月1日起,凡是在中國境外受理帶Visa標志的內地雙幣種信用卡時,不論是刷卡消費還是ATM取現,都不得走中國銀聯的清算通道。
這被業界普遍認為是Visa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有意封堵銀聯境外通道的舉措。老牌的Visa跟年輕的銀聯一起走過最初一年多的蜜月期,以及此后近七年表面上相安無事、波瀾不驚的日子后,Visa終于無法繼續眼睜睜看著后者不斷壯大、快速蠶食地盤,并導致自身更多利潤流失,從而驟起反抗,欲行“劃疆而治”。
在老陳看來,銀聯與Visa之間的分分合合、利益爭奪如同一部現代金融業版的《上海灘》—“大富豪”Visa多年來力求實現對中國市場的滲透,卻忽略了“窮小子”銀聯的悄然崛起;銀聯的壯大開始危及Visa的地位和利益,市場格局必然生變。
緣起雙幣卡
早在本世紀初,打著“銀聯”與“Visa”兩個標志的雙幣種信用卡面世時,老陳就隱約預感一場“大戰”被埋下了伏筆。
“兩個銀行卡組織出現在同一張信用卡上,這種狀況在國際上很少見,這種合作模式有著強烈的中國特色。”老陳認為,“每個卡組織都是一個單獨的利益體,如何合二為一的話,適用哪家的標準?走誰的清算渠道?出現糾紛誰說了算?”
銀聯相關人士也承認,雙標的雙幣種信用卡“是中國特有的”。
中國的信用卡之路從1986年開始,當時中國銀行(601988)發行了長城信用卡,這是中國第一張信用卡,也是第一張銀行卡。但在當時的背景下,這張信用卡并非國際通行意義上的信用卡,它被業界命名為“準貸記卡”。直到1995年廣東發展銀行發行了廣發人民幣Visa信用卡,國內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信用卡。
老陳說,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Visa、萬事達等國際卡組織就已先期對國內幾乎一片空白的信用卡市場展開了啟蒙教育,包括建立信用卡研究培訓中心、培訓了大量銀行卡系統的員工等。
“當時國內只有極少數五星級酒店及高檔消費場所能用信用卡,且只能刷美元POS機。Visa等國際卡在中國的推廣進度仍不盡如人意,尤其是信用卡。”老陳回憶稱。
資深信用卡研究專家陳霓學證實:“中國銀行卡收單市場并未開放,在銀聯誕生前,中國只有中行、農行、工行三大行在做外幣單幣卡,各行POS機也不互通,直到銀聯誕生后,會員銀行之間的POS機才實現互通。”
2002年3月,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由80多家國內金融機構共同發起設立的中國銀聯宣告成立。“可以說,銀聯出身背景得天獨厚、基因血統優良—它歸央行直接組織領導,股東是國內眾多銀行;雖然名為商業機構,卻算是個司局級單位。在國際上沒有哪個國際卡機構擁有這樣的優勢。”陳霓學說。
然而當時的銀聯依然面臨著很多問題。銀聯誕生時,Visa、萬事達等主要對手已在國內先行耕耘了約20年,其清算標準、仲裁體系完善,收單規模、品牌推廣甚至客戶合作等方面小有根基,而銀聯在此幾乎“一窮二白”。
上海社科院國際金融研究室主任徐明棋教授告訴本報記者,銀聯剛成立時,Visa曾給予很大幫助。Visa一度派駐專家在銀聯辦公室常駐,以幫助解決收單、芯片卡推行、芯片卡標準、銀行卡解決中心、國際認證等問題。
2002年6月銀聯成立三個月后,宣布加入Visa和萬事達,成為兩大國際卡組織的收單機構,銀聯商戶有資格接受Visa卡和萬事達卡。
徐明棋指出,由于中國沒有開放境內清算體系,當年推雙幣卡時,銀聯退了一步,默許Visa等國際卡組織在國內通過銀聯通道清算。
徐明棋認為,雙幣卡的推出打破了Vsia等國際卡組織原先在中國市場推廣的瓶頸之困,從而有機會通過銀聯實現對中國市場的滲透;另一方面,新生的銀聯也需要借助Visa的品牌知名度和完善的標準體系來為自己鋪路。
由此,雙幣卡在各商業銀行間得到迅速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