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予銀行信貸配置與定價自主權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是資本循環運動的“管道”和“推手”。因此,在金融產業中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對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是維系金融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鏈條的前提和基礎
在現代經濟體系中,金融猶如“血液循環系統”一般,引導社會資金運行,改善并降低各類主體的交易和信息成本,實現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的優化配置,并對勞動力、技術、自然資源的配置起到示范和引導效應,進而提高生產經營的效率。因此,讓市場在金融產業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是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題中之義。
從金融業運作的角度看,市場機制貫穿了金融產業鏈的全過程。要素流動是否順暢,經濟主體間競爭是否充分,以及價格決定是否受到干擾,都會影響金融功能的有效發揮。因此,充分發揮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有助于提升金融運行效率,激發金融體系增長潛力,完善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互促互動的良性機制。
首先,作為資金跨部門融通的中介,金融體系并不是簡單地在盈缺主體之間轉移資金,而是依托市場機制為社會大生產提供資金來源,增加社會的整體福利。一方面,金融機構集合了諸多小額、分散的資金,通過期限和流動性的重構,動員了閑置資金,實現了規模經濟效應;另一方面,金融機構憑借專業的投資管理能力,推動社會資本從生產率較低的部門向生產率較高的部門流動,實現了資本生產效率的最大化。
其次,作為信息傳遞的中介,金融體系克服了信息不對稱對經濟效率提升的阻礙。貸款、股票、債券、期貨合約等金融工具不僅是金融交易的載體,而且它們的價格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業或企業的生產和經營信息。在市場機制健全的市場中,金融產品價格的變動可以推動各類社會資源的優化組合,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技術結構,提高實體經濟增長的質量。
最后,作為資金跨時調劑的中介,金融體系為經濟活動提供必要的流動性支持,幫助經濟主體更好地安排生產和消費活動,發揮了市場運作“潤滑劑”的作用。就企業而言,從購買原材料到順利回籠產品銷售資金,中間有很多環節,需要經歷一段較長時間,除了信貸支持外,股票、債券等也可以為有實際生產能力的企業提供資金支持,進而增加實體經濟的產出……(全文請閱讀《中國金融》印刷版2014年第01期)
作者系中國工商銀行金融研究總監、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