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行加快海外圈地 外資行自營謀轉型
編者按:2013年,中國銀行業經歷了有趣的一年,一方面是中資銀行加快海外拓展步伐,國際業務發展迅猛;另一方面連續有外資銀行清空所持的中資行股份,同時自營業務也做出戰略調整。證券時報記者通過對今年中資銀行“海外圈地”以及外資銀行“清倉”事件的雙向梳理,為讀者呈現一幅對比鮮明的畫面。
三大外資行清倉中資行股票
套現超30億美元
2013年,“清倉”以及“轉型”兩個關鍵詞貫穿了中國的外資銀行業。一方面,有三家外資銀行清倉各自持有的中資銀行股份,套現總額超過30億美元;另一方面,在強大競爭壓力下外資行開始業務轉型。
清倉套現超30億美元
2013年12月10日,匯豐控股的子公司香港上海匯豐銀行宣布出售后者所持的上海銀行8%股份,接盤方是西班牙桑坦德銀行。匯豐表示,上海銀行股權的公允值為4.68億美元,今后將優先發展匯豐在內地的自營業務以及與交行的伙伴關系。
回顧2013年,與匯豐一同“清倉”的還有美國銀行和高盛,前者在9月清倉建行H股套現約15億美元,后者在5月清倉工行H股,套現約11億美元。加上匯豐前述出售的股份,2013年這三家外資行清倉中資銀行股共套現超過30億美元。
雖然前述外資銀行的管理層均未就清倉原因做出正面回應,但市場將原因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外資行為了滿足母國監管部門日益嚴格的資本要求;根據自身戰略調整選擇性地結束部分戰略投資;簡化架構,集中發展在中國內地的自營業務,等等。
另有市場觀點認為,中資銀行股的投資收益率降低,也是促使外資行出售股份的原因之一。對此,長期關注外資行發展的畢馬威中國合伙人石海云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由于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行業普遍預期中資銀行很難維持高速增長,利潤增速將回歸到合理區間,這將對外資銀行投資于中資銀行的收益產生相應影響。
不過,在宣布清倉中資銀行股時,外資銀行仍強調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例如,匯豐亞太區行政總裁王冬勝在出售上海銀行股權當天表示,對于匯豐來說,中國是“龐大和重要的市場”。
自營業務轉型進行時
“2009年以前,外資行的資產規模還占中國銀行業總資產規模的2%,現在連2%都不到。”近日一位不愿具名的英資銀行公關部高管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自2009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直接沖擊以來,外資行在中國的市場規模不斷萎縮,而2013年很可能延續這一趨勢。
石海云表示,受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以及中資銀行激烈競爭影響,今年外資銀行要開發和維護高收益、低風險的客戶已比較困難,同時,較高的資金成本也令外資行的利差進一步收窄。再者,中國銀行業日益嚴格的監管要求也令外資行的合規成本越來越高。
然而,石海云稱,2013年仍能看到外資銀行對發展中國業務的決心和信心,當中既有保持網點擴張的,也有應對市場環境變化而進行策略性調整的。
近日,恒生中國行長林偉中表示,恒生銀行已經向恒生中國增資了20億元。另外,今年8月王冬勝在匯豐中國第150家網點開業時也表示,匯豐中國 “資本金方面不需要擔心”,集團會確保其有足夠資金發展。據證券時報記者了解,恒生中國目前已開設了48家網點,匯豐中國網點總數也達到了160家。
另外,自營業務的戰略轉型也是今年外資銀行業的亮點之一。其中,恒生中國副行長葉世榮10月份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專訪時曾表示,該行將在華南設立小微業務專業團隊,并引入香港市場的成熟經驗。另外,法國興業銀行(601166,股吧)(中國)的相關人士近日也對記者表示,該行已從2013年中開始增加對重點業務的投資,例如,在大宗商品和能源、金融機構、跨國企業等業務板塊招聘資深銀行家,同時加強對優勢產品的開發和投入等。
外資銀行在初期通過入股中資銀行實現進入中國市場的目標,又在2007年通過設立本地法人銀行開展自營業務,這種“投資”+“自營”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模式已進入了第6個年頭。石海云表示,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側重投資還是自營,是由各自的戰略考慮和市場定位決定的,外資行管理層更希望兩種模式能形成互補。(蔡愷)
中資行海外設點并購齊推進
建行擴張最兇猛
設“分支”機構與加強“并購”,勾勒出中資行今年海外拓展圖譜。
急于“走出去”的中資銀行在2013年海外擴張的步伐有所加快,其中建行最為“勇猛”,農行奮起直追。
對此,業內人士表示,中資行采用兼并收購的方式固然有降低成本、更快實現經營本土化等優勢,但同時中資銀行更應該加速海外市場的產品創新,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品牌效應。
建行海外設點最猛
2013年,與外資銀行在華施行“瘦身策略”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中資銀行拓展海外市場熱情高漲,且有全面提速之勢。
11月25日,工行獲準在秘魯和新西蘭設立分行;而年初,工行才在巴西最大的城市圣保羅成立巴西分行,在南美洲再添一重要戰略據點。
據證券時報記者梳理,中資行在境外的網點布局貫穿了2013年全年:一季度,光大和交行分別在香港設立分行和資產托管中心;二季度,建行迪拜分行正式開業;四季度,建行大阪、盧森堡分行落地,中行則落子印尼棉蘭。
值得一提的是,建行算是中資行中海外布局最為積極的,除設立前述三家海外分行外,建行的智利、巴西、多倫多、舊金山分行也在籌建中。另外,該行的海外業務擴展迅猛,從該行最近的季報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建行稱,海外機構因業務發展需要,增加了外幣資金拆入,拆入資金由去年底的1202.56億增至1602.22億元,增幅達33.23%。
而在國有大行中,國際化起步較晚的農行在境外業務拓展上也不甘人后。農行在2013年-2015年改革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未來三年要強化國際業務與多元化服務能力,有序發展海外機構。目前農行也已在11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13家海外分支機構,并與1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500家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
中資土豪大玩并購
此外,中資銀行繼續通過并購方式取得更大海外市場,其中,發生了兩個重要的境內境外銀行資本聯姻的標志性事件。
首先,今年4月2日,工行與臺灣上市公司永豐金融及其子銀行永豐商業銀行(下稱永豐系)簽署了股份認購協議。工行將擁有后者20%的股份,成為首家通過參股方式投資臺灣金融業的內地銀行。市場人士預見,參股臺灣金融機構后,工行推出的跨境創新型產品必將越來越多。
其次,11月1日,建行與巴西上市銀行Banco Industrial e Comercial S.A.(下稱BIC)簽署了股份買賣協議,建行將持有BIC總股本的72%,一躍成為大股東。
對于這兩項標志性收購,市場人士認為,以四大行為代表的“土豪”中資行,正加快通過直接參股、控股實現在境外“跑馬圈地”進程。東方證券銀行業高級分析師金麟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隨著中資企業在海外發展的深入,未來中資銀行海外擴張的路徑將由傳統設立海外分支機構方式,逐步發展成多元化的并購形式以實現區域性市場覆蓋。
金麟分析稱,以并購方式實現海外擴張,有利于中資銀行降低成本、分散風險,更快地實現本土化經營。也能從貿易相關業務逐步擴展到投資方面,還能從主要服務于當地中資企業轉變為更多地服務當地市場。
畢馬威建議,中資行應采取本土化經營策略,成立專門的境外業務管理部門和培養業務團隊;積極發展境外機構的離岸業務,服務于優質非居民客戶群;加速產品創新,提供個性化服務,提升品牌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