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或迎來拐點:利潤增速放緩 不良資產上升
中國16家上市銀行在2013年最后幾個交易日,已有15家股價跌破凈資產。
“短期而言,銀行的高增長時期的確已經結束。”普華永道中國金融服務業合伙人朱宇向經濟觀察網表示,“隨著整體宏觀經濟增速的下降,整體流動性由寬松向穩健轉向,商業銀行的盈利增速放緩目前看來,銀行的確面臨著資產質量帶來的盈利壓力。”
朱宇的觀點得到銀行家的回應。12月4日,央行調查統計司司長盛松成表示,預計今年銀行業利潤增速將下降到15%以下,明年銀行利潤增速降至10%。
普華永道近日與中國銀行業協會聯合發布的《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3》顯示,超過七成銀行家對未來三年銀行的收入及利潤增長預期有所下調,近六成認為其所在銀行未來三年不良貸款率將超過1%。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較長時間保持相對穩定,從2011年第四季度開始出現反彈跡象。2013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上升至5636億元,不良貸款率上升至0.97%。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周景彤向經濟觀察網表示,2014年中國經濟或呈現波動,不良率波動是大概率事件,風險點可能表現個別產能過剩的行業,如鋼貿、造船、光伏及房地產,不良率可能上升,但仍將在合理區間內。
“對于商業銀行的呆壞賬和各類不良資產的處置,也不再會像上世紀末一樣給予行政"救助",而是更多地交給市場去處理。”中國建銀投資研究院研究員稱。目前我國市場上不良資產經營的主體包括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地方資產管理公司、民營資產管理公司及國際投資者。
利潤增速放緩
某四大行一位副總向經濟觀察網表示,每個行業都有周期,銀行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股改紅利及政策紅利正逐漸消失。
2011年以來銀行業利潤增速處下降通道。歷史數據顯示,2010年銀行業凈利潤7637億,增長率為14.26%;2011年10412億,增長率達36.34%;2012年12386億,增長率為18.9%。
中國銀行業協會年中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預計2013年上市銀行凈利息收入和營業收入的增速將會進一步下滑至10%左右,凈利潤增速可能下降至8%左右。
根據銀監會發布的2013年3季度的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顯示,本年累計凈利潤為1.1216萬億元。
從2011年民生銀行(600016,股吧)行長洪崎所說的利潤高到“不好意思公布”,到2012年銀行業利潤增速下滑,再到2013年的業績放緩,《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3》顯示,超過七成銀行家認為未來三年銀行業收入及利潤增長率將低于20%。這是否意味著銀行的高增長已經結束?
招商銀行(600036,股吧)高級分析師劉東亮認為,銀行業利潤的高增長不可持續,目前影響最大的還不是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的影響還需要一段時間體現出來,而實體經濟增速放緩是最大因素,而且吸收存款的能力在下降,銀行的資金運用受到限制。
2013年前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長7.7%,2014年既要化解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防范地方政府性債務風險、緩解部分城市房價上漲過猛、降低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等問題,又要保持經濟適度增長,防止結構性失業。
2013年12月30日,審計署公布了2013年全國政府性債務審計結果。截至2013年6月末,全國政府性債務為30.27萬億,其中全口徑中央政府性債務合計12.38萬億,全口徑地方政府性債務合計17.89萬億。巴克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常健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控制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作為2014年的首要任務,且貨幣政策繼續緊縮,意味著相對于2013年,2014年的投資增長和經濟增長都將減緩。
普華永道朱宇在接受經濟觀察網采訪時表示,銀行的高增長時期的確已經結束,隨著整體宏觀經濟增速的下降、整體流動性由寬松向穩健轉向,商業銀行盈利增速將放緩。
地方商業銀行承壓
截至2012年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4929億元,同比升647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5%,同比降0.01個百分點。銀行業結束了多年的不良貸款“雙降”格局。
然而,這才只是一個不好的開始。銀監會發布的2013年3季度的商業銀行主要監管指標情況表顯示,不良貸款余額為563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7%。今年9月16日,東方資產管理公司發布的《2013:中國金融不良資產市場調查報告》稱,2013年商業銀行新增不良貸款規模將同比增長5%以上,銀行業不良貸款率將達到 1%-2%。
不過,商業銀行的撥備計提相對平穩。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為287.03%,為前三季度最低;大型商業銀行的撥貸比均接近或超過2.5%的監管要求。
銀監會的數據顯示,大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占全部銀行業不良貸款的比例雖然仍超過六成,但在近兩年呈現逐年下降趨勢,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和外資銀行的這一數據在逐年增加。
“大中型企業和國有企業占比相對較高,抗經濟周期的能力和總體實力相對較強,可能需要再經歷一段時期的經濟低迷才會出現顯著影響。”中國建銀投資研究院研究員稱,大型商業銀行近年來風險管理和內控體系建設投入較大,與股份制銀行、城商行、農商行相比較為完善。
從貸款的分類看,次級類、可疑類貸款余額已連續八個季度上升。從占全部不良貸款的比例分析,次級類貸款占全部不良貸款的比例持續上升,而可疑類和損失類占比相對穩定,反映銀行資產質量下降處于初期階段,有可能繼續深化。
《中國銀行家調查報告(2013)》顯示,近六成認為其所在銀行未來三年不良貸款率將超過1%。其中,31.6%的銀行家認為未來最可能出現不良率偏高的業務是“小微企業貸款”;61.3%的銀行家認為長三角區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良率可能承壓最大。“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債務風險”的關注度一直較高,也受到43%的銀行家關注。
一份來自中國建投研究院的報告顯示,雖然經濟增速下行壓力較大,中央政府也不太可能再次推出類似“四萬億”的刺激計劃,同時還會控制地方政府的增長主義傾向,這就消除了“救市”的概念,甚至可能會在一定程度內允許風險暴露出來,2013年6月的“錢荒”就是一次嘗試。
我國經濟增速將繼續走低,不良資產的增長將是大概率事件。中國建投研究院研究院認為,最可能出現風險的銀行是城商行和農商行等風控能力較弱和規模較小的銀行;最可能出現問題的行業,是產能過剩或高污染、高能耗而遭到淘汰的低端制造業、煉鐵煉鋼及批發零售業,以及嚴重依賴出口的出口加工型企業;在地域分布上,首先會出現在出口加工型企業和中小微企業集中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隨著經濟增速的進一步放緩,很可能進一步向中西部蔓延。
“實際上,相當部分的資產質量取決于房地產。”中國建銀投資研究院涂俊向經濟觀察網表示,2014年地產價格能否持續上漲要打個問號,一旦房地產價格下行,就將影響地方政府土地出讓收益,償債能力會大大下降。此外,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和銀行貸款的持續收緊,也將影響地方政府持續借債和借新債還舊債的能力,可能會導致不良資產的增加。
不良處置
12月13日,中信銀行(601998,股吧)在上交所和港交所發布公告稱,為加大不良資產處置力度,完成年末資產質量控制目標,擬將2013年不良資產核銷額度從20億元增至52億元,比原核銷額度增加32億元。
“如果不良貸款上升會加大貸款的專項撥備,但是否必然使得利潤下降,還需要看通過宏觀經濟參數及不良貸款實際損失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組合撥備與專項撥備的合力對利潤的影響。目前看來,銀行的確面臨著資產質量帶來的盈利壓力。”朱宇稱。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被明確提出,實際上對于商業銀行的呆壞賬和各類不良資產的處置,可能也不再會像上世紀末一樣給予行政“救助”,而是更多地交給市場去處理。
目前除了信達、華融、東方、長城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各省級政府也可依法設立或授權資產管理公司參與本省范圍內的不良資產批量處置工作;市場上已經存在不少的民營資產管理公司,再加上處置不良資產處置的國際投資者,我國市場上的不良處置體系已較完善。
1999年,國家為化解金融風險、保全國有資產、推進國企改革,決定成立四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與各銀行相互獨立,以賬面價格對口購入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剝離的1.4萬億政策性不良貸款,采用商業銀行所不能采取的各種手段進行管理和處置。
作為第一家上市的資產管理公司,信達H股上市首日受熱捧,全天勁升25.70%。資產管理公司受追捧,一定程度上說明,它的主要業務—待處理壞賬市場巨大。
“市場給它的估值,PB比銀行給得還高,通常來講,小銀行0.8,大銀行給到1.1足矣,它給了1.3,而且全球超過認購160倍。很大一個成分就是對它的前景和它今后可能的升值空間。”中國銀行董事長田國立近日公開表示。
2008年的4萬億投資后,地方有不少項目因各種原因連年虧損,成為地方的不良資產,這些項目大都由地方政府主導,具備地方國企背景,所以地方需要建立本地的資產管理公司,去處置、盤活這些不良資產。
2012年2月《財政部銀監會關于印發的通知》,各省級人民政府原則上只可設立或授權一家資產管理或經營公司,核準設立或授權文件同時抄送財政部和銀監會。目前江蘇、浙江等多家省市已采取4+1(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省級資產管理公司)途徑來處理轄內金融機構不良資產。
“溫州當地已成立多家民營資本管理公司,其中三家已開始向金融機構收購不良資產。”今年3月初,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曾向經濟觀察網記者如此表示。
“但民營的資產管理公司沒有金融機構許可證,主要以非金融類的資產管理和咨詢整合并購業務為主。”涂俊向記者說道。
目前中國不良資產處置的國際投資者主要包括三類: 第一類是財務投資者, 包括摩根斯坦利、高盛、美林、摩根大通、花旗等國際著名投資銀行;第二類是產業投資者, 包括美國聯合能源公司、法國拉法基集團、香港僑汛有限公司等國際產業投資者;第三類是中介機構, 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等, 例如安永、普華永道等國際知名中介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