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以來,市場出現一波反彈行情,不過,不少投資者確是賺了指數不賺錢,對此,工銀瑞信指數投資負責人何江建議投資者,不妨借道指數基金搶反彈。
統計數據表明,市場估值處在低位的時候,指數基金均是歷次反彈的急先鋒。近6年來,A股市場曾出現了兩次較大級別的反彈行情,兩次反彈行情中,指數基金都漲幅巨大,并大大超過了主動型股票基金的平均業績。
目前,市場上共有指數基金120只,其中被動投資指數型基金共有75只,增強指數型基金共有45只,面對如此龐大的指數基金陣營,投資者該如何選擇具體產品呢?對此,何江建議投資者,在選擇指數基金時需關注兩點:一是選擇跟蹤標的與自身風險收益特征匹配的指數基金;二是選擇投資跟蹤誤差較小的指數基金。
何江分析道,因為被動指數型基金都是嚴格按照契約跟蹤指數,標的指數的風險收益特征就反映了基金的風險收益特征,投資者應當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與風險偏好選擇合適標的指數的指數基金。不過,由于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指數可能會存在差異,投資者較難把握,因此總體而言,投資者可以選擇覆蓋面較廣的寬基指數。
在此基礎上,投資者需重點觀察指數基金的跟蹤誤差,選擇跟蹤誤差小的指數基金投資。何江指出,指數基金跟蹤誤差有三個方面:現金頭寸、結構化差異和成本因素,任何一個環節控制不到位,就會擴大跟蹤誤差。一般而言,跟蹤誤差越小,表明基金經理的管理能力越強。
以23只基金滬深300指數基金為例,今年以來,跟蹤誤差首尾相差92BP。其中,工銀瑞信滬深300、南方滬深300指數(202015)基金年化跟蹤誤差最小,控制在40BP以下;而部分滬深300指數基金誤差則超過了120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