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
前段時間,一條關于“ 職業陪診師”的視頻走紅網絡,“陪診師” 職業逐漸走進大眾視野。“職業陪診師",顧名思義,就是陪患者去醫院就診的人。在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人口流動化速度加快的形勢下,“職業陪診師” 的確大有用武之地。比如,不少與父母分居兩地的獨生子女表示,最怕聽到父母生病的消息。因為一想到去 人頭攢動的醫院里排隊掛號、就診、檢查、交費、拿藥等,還要面臨越來越多且功能復雜的智能設備,穿梭星羅棋布的科室之間,想想都讓人頭疼。更何況,醫院很多檢查都要求有人陪同,甚至要求有力氣的人陪同。
除了父母生病,一些遠在異地他鄉的單身青年也害怕自己生病,因為那時不僅要拖著疲憊不堪且飽受病痛折磨的身體跑上跑下,還要忍受精神上的孤獨與痛楚.
在這些情況下,“ 職業陪診師”的出現,無疑是孤獨就診者的福音。據報道,在相關平臺,有人購買陪診服務給父母,也有年輕人給自己下單,還有單親媽媽購買陪診服務給孩子.“職業陪診師"陪著一個又一個服務對象度過他們人生中的孤獨時刻.這減輕了患者的孤獨和折騰,幫助患者的親人節約了時間成本和往來照顧親人的經濟成本.
據業內人士介紹,2015 年左右,陪診服務曾迎來一波發展小高潮,但- -兩年后大多已不見蹤影,究其原因,- 是人們對這項服務了解太少,推廣難度大,二是其被當成純粹的生意,沒有被廣泛接受,“職業陪診師" 要想干得長久,需要患者對“職業陪診師"建立起信任感、親切感,才可能從內心接受這項服務.
存在即為合理,但合理有時并非“合規"。一位業內人士介紹,目前醫院陪診還屬于新型職業,缺乏行業制度規范、準人標準和平臺約束,這是現在最大的問題。很多陪診的公司就明確規定,高齡、高危疾病、沒有自理能力的患者,盡量不接單。他們擔心沒有更專業的醫學技能,無法應對復雜情況。在某陪診機構平臺,只需要填寫姓名、身份證等個人基本信息,再交付押金后就可以人駐。在與該平臺負責人連線時,記者問到人駐資格以及如何派單、分成等問題,他先是回應“不是醫生護士也可以”“分成可以商量”,后以“系統故障了暫時不招募了”為由掛斷電話有不少人也對這一職業發出了質疑.“ 如果陪護過程中老人暈倒或者二次損傷由誰負責呢?引發醫患新糾紛就不好了吧.”、“醫療服務涉及個人隱私,患者權利怎樣得到保障?”、“收費標準由誰來定?要是他們用不正當競爭的方式刷號、囤號、暴利加價怎么辦?”
談到這些問題,西安某陪診機構的工作人員黃先生介紹說:“ 目前這個行業的規范邊界尚不清晰,監督監管模式還不成熟,我們也會和社會大眾一起探尋這些問題的答案,不斷成長進步。”
任務要求:
閱讀材料,談談你對“職業陪診師”的認識是怎樣的?該職業有哪些積極作用、存在哪些潛在的問題?同時,團隊討論得出5條推動“ 職業陪診師”高質量發展的
舉措,并對提出的對策按照有效性進行排序。
討論要求:
1.你有5分鐘時間進行資料閱讀和獨立思考,并簡要記錄答案及思路;
2.就題目要求請發表個人觀點,每人限時1分鐘;
3.請你們以團隊為單位,在20分鐘時間內,按照任務要求達成小組一致觀點;
4.討論結束后,推選一名代表向現場面試官匯報最終的討論結果,匯報時間不超過3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