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個月年終業績考核沖刺之后,銀行攬儲大戰告一段落,理財產品收益有所回落。昨日,記者走訪發現,隨著春節的臨近,一些銀行再次提高理財產品收益,推出“春節特供”理財產品。
貼上“春節”標簽
“1個月期限,年收益高達6%,比前兩期高出0.2%左右,這是我們近期專門推出的春節特供產品。現在馬上就要賣光了,你想買還得趁早啊。”昨日下午,在新建南路一家銀行,銀行理財師正向前來咨詢的市民介紹該行新推的理財產品。在漪汾街一家股份制銀行內,這里的“春節特供款”,期限64天年收益在6.1%。在府西街一家銀行內,一款期限37天的理財產品收益則為5.9%。記者發現,去年12月,在年度存貸比考核任務的高壓下,銀行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大幅走高,6%以上預期收益率相當普遍。而本月初,大部分理財則回落到5%至5.5%之間。
臨近春節,記者調查發現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再次出現小幅上漲,漲幅在0.2%至0.5%之間,且大部分都被貼上了“春節特供”的標簽。銀行理財師介紹,一般春節前,銀行會推出一些節慶優惠活動,如舉辦貴金屬展時引入抽獎,或是推出收益率比較高的“春節專享”理財產品,以招攬新客戶。市民若手中有閑錢,可以多跑多比較,即時捕獲到理想的理財產品。
爭搶理財市場
據業界人士介紹,盡管當前任務考核并不重,但是受制于財政存款上繳、春節放假等因素,銀行間資金面已呈現收緊態勢。加之受互聯網金融產品等沖擊,未來銀行業的競爭壓力明顯加大,因此銀行會采取更積極的態度吸收存款。從目前來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放開、互聯網金融的攪局以及銀行領域競爭加劇,銀行的理財產品收益仍有進一步上行的空間。
本市多位銀行人士提醒,不排除今年部分銀行還會推出更具吸引力的理財產品,個別收益率可以“破六沖七”,市民可以多關注。不過,銀行理財產品出售時標注的預期收益率,并不代表實際收益率。低風險理財產品并不等同于保本理財產品,投資者還需要仔細甄別后再做選擇。本報記者孫耀星